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篇
矿业工程   58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几种不同载体进行了选择,采用选定的载体聚氯乙烯屑进行了细菌固定化和细菌的快速培养试验,试验结果良好;并考察了温度对细菌氧化亚铁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细菌活性影响很大,温度低于7℃,细菌活性很差,温度高于50℃,细菌丧失活性。为了保持细菌良好活性,最好保持菌液温度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2.
新疆某铀矿石浸出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给新疆某铀矿采用地面堆浸和井下原地爆破堆浸的采矿新方法恢复生产提供依据,对该矿矿石进行了试验室搅拌浸出和柱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矿矿石氧化剂耗量少、浸出时间短、酸耗较低,属易浸矿石。矿石粒度对浸出率影响较大,当粒度从-5mm增加到-20mm时,矿石的柱浸渣计浸出率从88.7%下降到75.2%。氧化剂可提高浸出液铀浓度,但提高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3.
原地溶浸开采受到孔隙介质中的流体流动、矿物溶解、水溶液组分扩散等多过程的耦合作用,其动力学过程可用溶解反应前锋运动来研究。从流体流动、溶解反应与扩散的耦合和反馈作用建立了反应前锋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反应前锋的形态稳定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流体流动与溶解反应的正反馈作用可导致复杂的反应前锋形态并对原地溶浸开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紫色砂页岩烧结砖出现的石灰爆裂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在不增加生产成本和工艺程序的条件下,改变码窑方式即增大砖窑边角和顶部的码窑密度,从而提高烧结温度;用高硫煤作为内燃煤,即用煤中的硫固定碳酸钙分解形成的氧化钙,从而使砖的质量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低品位低碳酸盐砂岩型铀矿石低酸浸出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常规酸法地浸工艺不能经济开采的某低品位、低碳酸盐砂岩型型铀矿石,通过室内工艺试验,提出降低溶浸液酸浓度,在溶浸液p(H2SO4)=2~5 g/L条件下浸出,浸出率可达到93%以上,酸耗为2~9 kg/t;与高酸浓度溶浸液(P(H2SO4):10 g/L以上)浸出相比,浸出率相近,而酸耗降低了4.5 kg/t以上,有利于浸出液的后处理和开采结束后的地下水复原.该工艺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江西某退役铀矿含硫铀废石中存在的铀污染问题,以矿区3种不同直径的废石为载体,通过BCR连续分级提取试验研究铀的赋存特征规律,分析了含硫铀废石中不同矿石粒径对铀的赋存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种类的含硫废石中铀的形态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土壤表层废石(A组)中,铀主要以可氧化态及残渣态存在;在地表块状废石(B组)及边坡上采集的块状岩石(C组)中,铀主要以可还原态及残渣态存在。A组、B组废石中铀含量随矿/废石粒径的减小而增加,C组废石中铀含量受粒径影响较小。在含硫矿石中活性铀与铀含量没有密切关系,S、U、Fe分布特征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回收难溶渣中的铀,对难溶渣进行了氧化焙烧预处理,研究了预处理工艺参数对难溶渣中铀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难溶渣原样粒度-0.074 mm、焙烧温度1000 ℃、焙烧时间2 h条件下氧化焙烧预处理,所得焙烧渣再经硝酸浸出,铀浸出率为91.65%、渣铀品位为0.192%,渣剩余率为78.86%。试验结果可为现场处理难溶渣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湿法冶金提钒浸出新工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湖南某钒矿进行室内浸出试验,确定了该矿石经预处理后,矿石浸出率大为提高,浸出时间也缩短,同时也确定了浸出率与浸出时间、温度、液固比、预处理温度、预处理时间等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矿石经预处理、添加助浸剂后,浸出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87%左右,浸出时间也由原来的20小时缩短为15小时.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铀水冶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铀品位12.000%)浸出效果不佳、铀回收率低、至今尚未回收利用的现状,开展了低温氯化焙烧强化预处理-硝酸浸出试验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氯化钠添加量、焙烧时间、样品粒度等因素对铀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氯化钠添加量为样品量的20%、焙烧温度200℃、焙烧时间2 h、硝酸浓度7.4 mol/L、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2 h的条件下,铀浸出率达到95.97%,与传统酸浸工艺相比,提高了19.52%。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氯化钠焙烧预处理后的废渣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明显增加,促进了铀的解离,加大了铀与酸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铀浸出率大幅提升。该工艺为铀水冶工艺废渣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土著微生物因种类多、适应性强、共代谢作用等优势,用于原位治理铀尾矿废水中U(Ⅵ)和Zn(Ⅱ)的污染。本文研究了筛选并驯化后的土著微生物菌群对低浓度铀、锌的去除效果,考察了菌液用量、温度、pH值、U(Ⅵ)和Zn(Ⅱ)初始浓度对土著微生物菌群除铀、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含1 mg/L U(Ⅵ)和10 mg/L Zn(Ⅱ)的中性混合溶液,土著微生物菌群(不动杆菌属44.69%、醋菌属31.48%、金黄色杆菌属14.71%)在温度35℃、菌液投加量10%时对2种重金属元素去除效果最好,U(Ⅵ)和Zn(Ⅱ)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4%以上,且反应迅速,在60 min基本达到平衡。微生物的表征分析表明菌落在与金属离子反应后的细胞周围出现一定量片状物质,新出现的U峰和Zn峰分别占据细胞比重的6.6%和0.62%。该研究为铀尾矿库废水中铀和重金属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