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4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16篇
水利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2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借助于防治水领域知名专家的实践经验和防治水知识 ,运用层次分析法 ,考虑影响底板突水的多方面因素 ,建立底板突水专家评分 -层次分析预测系统 ,既总结和运用了现场实践经验 ,又能提高预测预报的成功率与准确性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2.
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决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选择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方案,在水资源短缺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研究了水资源短缺风险决策的期望益损值法,最后对包括北京和天津在内的首都圈进行水资源短缺风险决策.结果表明,要彻底解决首都圈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南水北调存在的情况下,其他水资源管理措施的投资规模应该适度,这样才能保证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在建筑消防水旎工过程中,除了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施工专业技能不强等各种因素,导致了施工质量问题出现,本文就消防水施工常见质量问题提出预防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加强检测、在巷道内喷洒石灰水、在煤体内注石灰水、及时排出巷道积水、抽排等综合措施,有效的治理了H2S的超标,同时研制出新型H2S稀释剂,从而保障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和职工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亭南煤矿地质构造简单,但煤层赋存厚度不稳定,底板泥岩易遇水膨胀造成支架钻底,煤层上部有强含水层。文章结合矿井条件,对矿井盘区划分,西翼轨道大巷布置,辅助运输方式,采掘工作面个数配备,通风系统进行了优化调整,更有利于矿井下一步安全、高效、合理地组织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找出既能满足防渗要求,又经济合理的垃圾填埋场防渗混合料,对粉煤灰、赤泥、膨润土3种材料的混合料,做了12种配合比的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膨润土含量15%、粉煤灰含量40%~25%、赤泥含量45%~60%的混合料防渗性能较好,可以作垃圾填埋场防渗衬里.  相似文献   
7.
撤面通道在综放工作面造条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撤面通道能够实现综放工作面安全快速造条件,而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与撤面通道的顺利贯通则是利用好撤面通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孤岛充填采场覆岩空间结构和矿压显现特征,以岱庄煤矿235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采动工况下的充填效应。结果表明,覆岩下沉曲线符合正态函数分布,充填采场覆岩只有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离层演化经历未发育区、扩展区和闭合区3个阶段;采动应力整体分布由"V"型分布向"U"型分布转化,分为应力恢复区、卸压区和应力集中区,空区上方测点采动前后所受应力呈"Z"型变化,最大应力集中系数为1.84;充填体显著抑制覆岩的运动,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覆岩空间结构由梁式结构向裂隙拱结构和多层拱结构演化。研究结果可为矿压的高效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冲击地压各监测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的准确性,通过对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各监测手段的监测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和云平台技术,开发了一种多参量联合监测的冲击地压监控预警平台。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台提高了各监测参量的兼容性和同步性,实现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和远程分析;平台可对矿井进行分区分级预警,对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无明显采动扰动区域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预警指标,提高预警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预警算法中各指标、各参量所占比重,均可根据冲击地压类型、影响因素、监测指标活跃程度等调整,提高预警算法对采掘和地质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经10余个矿井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提高监测数据对安全生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田灌溉工程的抗灾作用及减灾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清志  赵庆民 《治淮》1994,(12):16-17
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的接壤地带,为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802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地形复杂,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尤其旱灾,平均三年两次,中部丘陵地区10年10旱,甚至一年数旱。特别是自1986年以来的8年间连续发生干旱,其中的1992年冬春旱是本地区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建国以来,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市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这些水利基础设施成为农业抗御旱涝灾害的可靠保障,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但是,1985年以来,我市粮食产量出现了徘徊局面。究其原因,自然灾害不断,而水利工程抗灾能力没有提高,有些地方甚至下降,这是主要原因。本文结合1992年夏粮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