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8篇
能源动力   2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在医源性损伤导致的肾岀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11例医源性损伤导致的肾岀血患者,其中肾造瘘术后出血3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岀血3例,肾肿瘤部分性肾切除术后岀血3例,钬激光术后2例。采用超选择方法将导管置于岀血动脉,用聚乙烯醇颗粒及弹簧圈或(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进行岀血动脉栓塞治疗,造影过程中可见动静脉瘘,对比剂外溢、滞留及假性动脉瘤形成。所有患者在栓塞治疗后岀血症状均消失,未观察到明显的肾功能损害,临床随访4 ~ 35个月未再发生岀血。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是治疗医源性肾岀血的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DSA表现及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于897例肝癌患者中经血管造影证实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7例.采用5 F Yashiro导管联合3 F SP导管超选择脾动脉肝癌供血支造影,行化疗栓塞术后注入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或无水乙醇行栓塞治疗.结果 造影示脾动脉肝癌供血支2例为主要供血动脉,5例为非主要肝癌供血动脉.所有病例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均完全栓塞.术后AFP下降均>50%,2例降至正常.术后4~6周CT复查显示肿瘤直径缩小2.5~4.6 cm.结论 脾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比较少见.对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者,超选择并充分栓塞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对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介入放射学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治疗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肾造瘘术、球囊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结石取石治疗、前列腺肥大支架治疗等;对良恶性肿瘤采用的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和局部消融治疗;治疗肾动、静脉狭窄的球囊和支架成形术;出血性血管疾病采用的栓塞治疗;以及针对肾移植并发症的介入治疗等,都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继续深入的研究将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入路对12例TRAS患者行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患者从肾移植术后至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5.5个月(4~15个月),以手术前后血压、血肌酐、动脉狭窄程度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本组4例行单纯球囊(长20~40mm,直径5~7mm)扩张,5例于PTA后置入支架,3例直接置入支架。PTA术后2例(17%)复发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支架术后3例再发狭窄,再次行PTA后无复发。12例患者先后共置入9枚球囊扩张式支架,1枚为自膨式支架。介入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65%~95%,术后狭窄率降为10%~25%;平均血压由术前175/105mmHg ,降至术后140/80mmHg ;平均血肌酐水平由术前475.5μmol/L降至术后118.5μmol/L;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9个月),12例中最终治愈4例,改善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血栓、出血、移植肾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RAS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恰当入路,合理选择和组合运用PTA与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提高TRAS的远期疗效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dford B型夹层伴A型壁内血肿(M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3例B型夹层伴A型MH患者,入院后稳定血压、心率,对症保守治疗14 d后行TEVAR术。 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TEVAR术,无逆撕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全主动脉CTA复查显示夹层破口完全封闭,无内漏发生,真腔血流明显改善,壁内血肿明显吸收消退,升主动脉管壁厚度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截瘫、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伴发升主动脉MH的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如果升主动脉内膜完整,降压、降心率处理后症状缓解,在发病14 d后行TEVAR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合适的门脉局部给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途径.方法采用四氧化碳(CCl4)诱发的鼠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将哌唑嗪分别从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输注和脾直接穿刺给药,比较4种途径给药后门脉压(PVP)、下腔静脉压(ICV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哌唑嗪经门脉、肝动脉和脾脏注入使PVP平均下降18.6%、18.6%和14.8%,三者无明显差别,明显高于下腔静脉注入,后者平均下降10.3%,经门脉、肝动脉和脾脏注入使MAP下降分别为:12.4%、14.5%和18.9%,明显低于下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经导管栓塞治疗的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或胃肠道出血患者行血管介入诊疗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共行血管造影检查23次,发现胰及胰周血管破裂出血者9例次(9/23,39.1%),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者10例次(10/23,43.5%),脾静脉血栓形成1例次(1/23,4.3%),不能明确出血部位者4例次(4/23,17.4%).其中13例患者行经导管栓塞治疗.随访1~7个月,5例再发出血,其中4例再次血管造影均发现新的出血病灶,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