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8篇
轻工业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酸值是衡量食用植物油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含量的指标,也是其重要的氧化和质量指标。目前食用油酸值测定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滴定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对多数油脂的检测是有效的,但对酸值较低、颜色较深或存在除FFA外干扰成分的油脂检测误差较大,光谱法、电化学法、比色法、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可以作为其替代方法,且仪器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拓展和创新食用植物油酸值检测的技术与方法,实现各种植物油酸值的快速准确检测,分析比较了食用植物油FFA的产生途径、酸值检测方法的特点、现状,以期为酸值检测方法的改进及新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荞麦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杜双奎  李志西  于修烛 《食品科学》2004,25(10):409-414
荞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荞麦蛋白是荞麦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它具有特殊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加工功能特性,在食品加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荞麦中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的结构组成、蛋白质的质量、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加工功能特性以及营养特性进行了论述,以期推动我国荞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我国荞麦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啤酒酵母菌的复壮与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退化啤酒酵母进行纯化复壮,并对复壮后酵母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复壮后菌株发酵力和生长速度均高于原始退化菌株,其适宜生长培养基为麦芽汁培养基,适宜培养时间是28h,适宜发酵pH与生长pH均为5.0~5.8。  相似文献   
4.
为了构建食用油过氧化值快速检测分析方法,以食用油为试验材料,利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碘与淀粉的显色变化,建立食用油过氧化值的检测模型,探讨测定波长、饱和碘化钾添加量、反应时间、淀粉指示剂添加量、溶剂混合比例和油脂种类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模型建立和验证、盲样验证及精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条件对测定结果影响均不显著;当取样质量为(0.100±0.010)g,入射光波长为535nm时,食用油过氧化值模型为:y=28.856x+0.1331(y为过氧化值,mmol/kg,x为溶液吸光度),R2=0.9985。模型预测值与国标法测定值高度线性相关,盲样验证相对误差均10%,检出限为0.79mmol/kg,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基于可见分光光度法的食用油过氧化值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液态表面发酵法生产苹果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富士苹果为原料,探讨了表面发酵法苹果醋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表面发酵法生产的苹果醋,具有苹果果香,酸味柔和,适宜调配醋酸饮料;表面发酵法生产苹果醋,其酒化和醋化过程与液态深层发酵法相同,但发酵周期较长。液态深层发酵法可生产高酸度苹果醋,但风味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为了丰富调味油花色品种,以五香料和一级大豆油为原料,按一定工艺研制五香调味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五香料配比及使用量、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保温时间等因素对五香调味油风味的影响,并对五香调味油的氧化稳定性及其货架期进行了评价.五香调味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五香料使用量与原油的比例为1:5(W:W)、浸提时间为4 min、浸提温度为120℃、保温时间为18 h.五香调味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一级大豆油国家标准,其氧化稳定性略低于一级大豆油,其货架期约为230天.表明五香调味油的研制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养麦籽粒中各营养成分分布不平衡,不同部位的养麦粉营养物质含量有所差异,特别是蛋白质、纤维素、芦丁含量差异显著。养麦麸粉的营养价值高于养麦心粉。养麦粉中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组成合理,赖氨酸含量是面粉中的3倍。养麦粉的营养价值高于小麦粉;蛋白质与淀粉呈显著负相关,与必需氨基酸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α-亚麻酸保健功效及苏子油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α-亚麻酸的保健功效及苏子油研究的有关报道,并对我国今后苏子油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薏米淀粉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玉米淀粉、红薯淀粉为对照,系统研究薏米淀粉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薏米淀粉颗粒形状比较一致,近似为圆形,颗粒大小在3~14脚之间;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具有清晰可见的偏光十字,偏光十字位于颗粒中央。与对照相比,薏米淀粉糊具有较低的透明度,较差的冻融稳定性,较难凝沉,不易老化。薏米淀粉糊具有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属于剪切稀化体系。薏米淀粉的糊化曲线与禾谷类淀粉相一致,起糊温度为69.3℃,低于对照,糊的热稳定性较差。碱面、明矾的加入使起始糊化温度升高,改善了薏米淀粉糊的老化性能。碱面提高薏米淀粉糊的热稳定性,而明矾却降低了糊的热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为指导生产和开发薏米产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食用豆粉功能特性与糊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食用豆粉功能特性、糊化特性及其与组成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我国食用豆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国外食用豆粉功能性系统分析方法,对大型超市市售10种杂豆理化性质、功能特性进行测定,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析食用豆粉糊化特性.结果:不同食用豆粉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差异显著.食用豆粉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灰分平均含量分别为24.79%、46.82%、2.01%和3.72%,各种豆粉L值、ΔE值、堆积密度、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教、吸油能力、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和最小凝胶浓度分别在78.14~90.48,9.33~21.00,0.543~0.816g/mL,4.09~6.13,19.44%~29.14%,0.93~1.38g/g,61.14%~92.2%,84.15%~96.9%和12%~16%之间.菜豆属杂豆类,具有较高的吸水能力、吸油能力、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各种豆粉的糊化特性显著不同,糊化温度、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分别为73.2~83.0℃,96.2~216.8,118.5~243.8和28.3~103.2(RVU).鹰嘴豆具有最低的峰值黏度(96.2RVU)、低谷黏度(90.1 RVU)、最终黏度(118.5 RVU)和回生值(28.3RVU).绿豆糊化温度最低(73.2℃),利马豆最高(83.0℃).结论:食用豆粉营养成分、功能特性和糊化特性呈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杂豆的开发提供依据,也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杂豆用于加工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