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5篇
无线电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研究了适度碾磨对红米品质的影响,考察了碾磨度(0、2%、4%、6%、8%和10%)对红米蒸煮特性、糊化特性、抗氧化活性以及其米饭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碾磨度的提高,红米的蒸煮时间逐渐缩短,4%碾磨度时显著(P<0.05)缩短为31 min,蒸煮吸水率、体积膨胀率和固形物损失率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碾磨处理后红米的峰值糊化粘度(Peak Viscosity,PV)、崩解值(Breakdown,BD)和最终糊化粘度值(Final Viscosity,FV)均与碾磨度呈正相关,而红米饭的硬度随着碾磨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4%碾磨度时硬度显著(P<0.05)降低35.28%,继续增加碾磨度时硬度无显著变化(P>0.05),弹性始终无明显变化,粘性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红米中游离酚、黄酮的含量以及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碾磨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在感官评定中,碾磨度0~4%时,感官评分增加到41.6分,碾磨度继续提高,感官得分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碾磨度为4%时,红米具有较好的品质,能显著缩短蒸煮时间,降低熟米硬度,并保留较多的抗氧化物质,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研究结果可以为适度碾磨红米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玉米赤霉酮含量的方法.玉米样品粉碎后经体积分数为90%的乙腈深溶液超声提取,过滤,旋转蒸发浓缩,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对添加玉米赤霉酮赏月有度为120μg/kg的玉米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87.0%~96.4%,日内相对标准偏左为5.8%,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0%该方法检出限为10μg/kg.表明该方法回收率较高,重现性较好,适合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3.
以高活性面包酵母为原材料,通过酵母自溶获得酵母抽提物,研究影响自溶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的环境条件为:温度45℃,pH6.5,料液比1∶10,添加2%NaCl和0.5%乙醇,获得酵母抽提物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为4.16%;再经高压均质的破壁处理,结合对自溶过程进行摇床振荡,酵母抽提物的氨基酸态氮得率较未经处理的提高了29%,达到5.45%,获得的酵母提取物风味醇厚,呈鲜味,略带酱香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BULK传输为例,分析计算USB2.0总线上数据传输率的理论最大值,并且基于BULK传输讨论USBHOST的架构设计,以使整个USB系统的传输性能更加接近理论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乙腈和NaCl溶液为提取剂提取玉米赤霉烯酮,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器检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讨了料液比、乙腈∶NaCl溶液比、NaCl浓度、超声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25∶100、乙腈∶NaCl溶液比80∶20、NaCl溶液浓度为40g/L、超声提取时间为15min;通过对固相萃取柱净化条件、液相色谱流动相、流速、柱温选择优化,得到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甲醇与水比例为65∶35(v/v)、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时,检测效果最好;通过对检测方法日内、日间加标回收实验,得到该检测方法回收率为78.2%~89.6%,相对标准偏差为1.5%~3.9%;检测限为8μg/kg。该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适合于玉米赤霉烯酮的实际检测应用。  相似文献   
6.
包清彬  王春丽  孔凌  何洋  孙梦 《食品科学》2015,36(10):34-37
为将液体香精加工成缓释性固体粉末香精,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用复凝聚法制备液体香精微胶囊,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壁材为质量分数1%明胶溶液与0.5%海藻酸钠溶液按3∶1的质量比混合、液体香精与壁材质量比1∶1、复凝pH 4.0~4.5条件下,平均包埋率达92.80%,对包埋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两壁材的比例。用石油醚浸提,与同类固体粉末香精对比考察,验证了所包埋的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