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13篇
  2014年   1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4,(5):102-103
“家常”是豆腐与生俱来的属性,岂不闻它曾是古代某富人的“命”——虽然他见了肉就不要这个“命”了。但豆腐的确可与清粥、小菜并列为清淡饮食生活的三大标志,尤其是用来衬托食者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效果一流。但豆腐也并非上不了大席面,就看它与什么样的食材相结合了。  相似文献   
2.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4,(2):102-103
说豆腐不好做是因为它难入味;说豆腐好做。是因为它本身无味。你可以随心所欲。尽情挥洒。豆瘸佐鸡有鸡之鲜。豆腐佐鱼有鱼之美。豆瘸佐肉有肉之腴。豆腐佐菜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3.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4,(3):104-105
豆腐在众多的食材中原始成本应该是最低的了。利润空间极高;同时豆腐也是最为易取易得的原材料,它支持着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绝不受季节性、区域性、特殊性所困扰。异彩纷呈的豆腐菜。草根化与平民化是它能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立于不败之地的独门绝技。  相似文献   
4.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2,(11):76-79
豆腐真是一种非常具有“弹性”的食材——不是指其质地——而是说它可荤可素,可简可繁.可变化出多种形状、造型.而其本味却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5.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4,(7):106-107
关于豆腐的民谚,仔细研读起来颇为耐人寻味。喻人高风亮节,做事明白: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喻入窝囊平庸: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说为人难缠、不可理喻:豆腐掉在灰堆里——吹不得、弹不得;说为人虚假:上庙不烧香——干逗佛(干豆腐)……豆腐不仅在餐桌上有滋有味,同时它也潜移默化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方方正正、清清白白。固然是豆瘸自身写照。我们做人、修身的精神追求也类此吧。  相似文献   
6.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4,(10):102-103
豆腐实在是一个千面食材.从还没有长成的毛豆就开始入菜佐酒。再到黄豆、豆嘴.继而打磨之后。成为豆浆、腐竹、豆良、豆花、鲜豆瘸、嫩豆腐、南豆腐、北豆腐.不同的生长阶段。它都可以入馔。即使是地域文化的不同。导致它出现了不同的质地与味道.但也往往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无论经历过多种烹饪手法。依然能让人一口就吃出那个独特的豆腐味。  相似文献   
7.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4,(8):102-103
“豆腐一碗.一碗豆腐”。指的是事情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今天我们所做的豆腐菜太多。但基本上还沿用传统的加工技法。在辅料、调料的运用上也仍然是陈陈相因。要想改变豆腐菜的传统口味、传统的操作模式、传统的消费习惯。需要采取一些颠覆性手法。如借用国外的一些原料、烹饪技法以及一些民间尚待挖掘的新原料、新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豆腐一碗.一碗豆腐”新解为“豆腐一碗不假。满碗溢彩是真”。  相似文献   
8.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4,(12):106-107
豆瘸虽然单调,但只要给个搭档、加点调料.就会变化多端。是食材界真正的“老戏骨”。且其优点更多:虽然戏份不多.但格外抢镜;而当你认真去细细品味时.却又甘当绿叶,衬托出其他食材的各种滋味格外浓郁。  相似文献   
9.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4,(9):102-103
“千滚豆腐万滚鱼”,照字面理解,豆腐和鱼需要很长时间的烹煮才能进去滋味。豆腐和鱼虽然是难得入味的两种食材,但它们也有用火适度的法门。时间的长短决定着一个菜肴的成败,比如做水熘豆腐。豆瘸煮老了,就变成了蜂窝豆腐,豆腐的那种滑嫩感因“千滚”而消磨殆尽。  相似文献   
10.
朱九山 《中国烹饪》2014,(4):104-105
有人说要考察一个厨师的功力,就给他一块豆瘸、一棵白菜。看他如何操持。如果能把这二者做得有滋有味.有板有眼。说明这位厨师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但也有人反对说,豆腐、白菜太家常。做好燕翅鲍才是烹饪的最高境界,才够大师风范。其实考察一个厨师的功力,并不在于他做哪个谱系的菜肴.主要看他有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做好豆腐菜也是厨师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