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作为脂肪酸酯化催化剂,浓硫酸与固体酸和酯化酶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浓硫酸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VE生产过程中广泛用于脂肪酸的酯化工艺。本研究考察了以浓硫酸作为天然维生素E酯化工艺的催化剂,在反应和后处理过程中硫酸对VE和植物甾醇收率的影响,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包括α、β、γ、δ-生育酚,植物甾醇主要包含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实验结果显示,硫酸浓度和温度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显著。硫酸浓度和温度越高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破坏越快。同时发现天然VE中α-生育酚的耐酸性显著好于其他三种生育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小硫酸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破坏,应合理控制硫酸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食品和饲料添加剂工业中微胶囊产品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食品和饲料工业中微胶囊技术,以及微胶囊化产品微观结构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了有关微胶囊产品稳定性、分散性、扩散性方面的基本动力模型。  相似文献   
3.
天然VE是以植物油的脱臭馏出物为原料,经过酯化、分子蒸馏、萃取及色谱分离等提取而得。由于受环境、包装、加工过程等污染,植物油的脱臭馏出物中容易富集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通过考察天然VE提取过程中塑化剂含量的变化规律,利用塑化剂与天然VE极性差异,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去除天然VE中的塑化剂。结果表明:天然VE原料经过酯化-蒸馏后低沸点的塑化剂主要富集于脂肪酸甲酯中,而部分高沸点的塑化剂仍然残留于天然VE中;真空蒸馏后得到的天然VE上硅胶柱色谱分离,在硅胶色谱柱高径比10∶1、载样量15%、3 BV环己烷洗脱、1.5 BV20%乙酸乙酯-环己烷及1 BV乙酸乙酯的洗脱条件下,可以有效去除天然VE产品中的PAEs塑化剂,天然VE含量显著提高,达到80.5%,平均收率为85.7%。  相似文献   
4.
天然维生素E具有增加受孕率,防止流产,并能提高繁殖力和清除体内自由基等功能,广泛用于食品和药品。富含天然维生素E的植物油脱臭馏出物是目前天然VE产品唯一的原料来源。植物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含量虽高达315%,但是该纯度还远不能达到食用和药用水平。需要进行进一步浓缩提纯,使生育酚总含量等质量指标达到相应的法定标准方可使用。植物油脱臭馏出物中杂质成分复杂,各生产企业和研究单位使用的提纯方法和提纯原理不同,达到的提纯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介绍了当前天然VE领域中几种分离、提纯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棕榈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以利于后续提取天然VE。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甲酯化反应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棕榈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7.5∶1,催化剂用量1.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5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棕榈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率达到96.7%。真空蒸馏后,棕榈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产物中天然VE含量从1.26%提高到8.20%。  相似文献   
6.
以油酸、聚乙二醇400(PEG400)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酯化合成聚乙二醇400单油酸酯(PEG400MO)。考察了反应溶剂、温度、催化剂用量、溶剂用量、萃取用量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为油酸与PEG400的摩尔比为1:1.2,对甲苯磺酸投料量为油酸质量的10%,环己烷投料量为油酸的10倍体积,在68℃加热回流反应约7 h,反应完全后加入与对甲苯磺酸等摩尔的碳酸氢钠中和,再以油酸1.0倍质量的PEG400分成等量3次萃取,萃取后减压蒸馏除去环己烷,再经过滤得到产品PEG400MO。以研发的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平均摩尔收率在90%左右,产品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按照《电加工》1983年第3期刊登屠峰等三位同志的“一种线电极自动校正方案”电路图,在复旦型数控台中安装使用效果很好。但在杭无专SCX-73型数控台中就需要在208板中断开一处线路,才能实现自动校正功能。线路断开点如图:(其它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