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轻工业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石碑亦有"自传"。一件造像碑如何在长时段的历史中逐渐成为民众的历史记忆,并参与塑造历史?本文钩沉出山东青州龙兴寺临淮王像碑从北齐时树立到屹立数百年、后倾圮、重立、搬迁的历程,期间历经千余年。历代佛教信徒、金石学家、地方官员、普通民众对像碑的态度和作为不一,而另一方面像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这些不同身份人群的历史记忆。石碑本身之外,仍有拓片多件传世,石碑与拓片及其流传史构成了一件石碑的千年"自传"。  相似文献   
2.
本文整理出巴米扬山谷遗址群的年代学证据,旨在重现大佛的历史与图像地位。首先介绍了巴米扬山谷遗址群的研究方法和年代阶段,接着讨论玄奘所见所录的大佛的原始配置,最后将三尊佛像放入其原始的图像志语境中去考查,认为涅檗像原应位于38米大佛和55米大佛之间。后者为宝装焰肩佛,其神格应为燃灯佛;38米大佛为释迦佛。而巡礼者所遵循的应是燃灯佛-释迦佛-涅粲佛-弥勒佛的绕拜顺序。  相似文献   
3.
太原北齐蒙山大佛北侧原存一方摩崖刻经残碑,碑刻字体为楷书,年代大约为唐代。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比对,发现残存碑文内容和顺序均与什译《金刚经》高度吻合,这一刻经碑可基本判定为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之全本。文献之外,考察其物质形态、文本、媒材、空间与仪式,探求唐人如何看待书刻《金刚经》,以及他们在信仰中是如何体验这一实践的。综合相关佛典以及敦煌写本,可知此刻经碑的建造,首要目的在于营福;而结合位于此碑近侧的禅窟来考量,亦当有禅观之用。此外利用敦煌文献,推知嵌于寺壁的刻经碑这一媒材表现形式出现的原因。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艺术史上这一特定媒材与形式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邱忠鸣 《饰》2006,(1):8-11
本文解读一件出土于山东省青州龙兴寺的北齐佛像雕刻,以这件典型作品为中心.讨论了学者们较为忽视的“外在的”问题——服饰和佛身的表现,探讨了这些“外在的”视觉因素与背后的义理之间的关系,指出绘有方形界格的薄衣袈裟和佛头、手、足部贴金的表现手法分别与“福田”和佛三十二相中“金色相”的观念与义学背景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全书各讲从比较微观的视角出发,来整体构建一个宏阔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介,即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与视野、几点感想,并试析本书的学术义理和余论。该书重点利用敦煌西域文书与文物,可谓在新视野下利用“新材料”的“新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写作丝绸之路历史,或曰中古“全球文明”史的一种相当有说服力的可能性,必定在国际学术界与知识界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6.
本文关注公元1到8世纪中国摩崖石刻的早期历史.陕西石门颂、山东云峰山道教石刻、山东铁山等佛名经、泰山等地的游人题壁等,其性质为公共工程记录、道德事迹的歌颂、抒情诗、佛名与经文.本文将之不仅视为书法史、金石学的一部分,而是将之置入其原生的自然环境(语境)中去观察,由此摩崖石刻构成了“文字的风景”.在这种新的方法论和视角的观察之下,我们于是关注到书家、书风、观者是谁、版面尺寸的问题,书写跟它所处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数字艺术作品通常十分强调技术,而本文则另辟蹊径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讨论数字艺术作品的吸引力问题.吸引力与激发情感有关,数字媒介本身对参与者而言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写实与技术上的新奇并不是作品具有吸引力的必要或充分条件.本文还研究了游戏和游戏理论中的娱乐性对数码艺术创作交互性的启示,娱乐性如何在兼具吸引力和激发批评性反映的过程中得到实施,并且成功的数字艺术作品可以反哺游戏的创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