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1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夏成宁 《治淮》2003,(1):13-14
南四湖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淮河流域北部,由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四湖组成,现被二级坝枢纽分隔成为上级湖和下级湖。南四湖承接苏、鲁、豫、皖四省32个县(市)的来水,流域面积3.17万km2,其中上级湖2.75万km2,占全流域的86.8%;下级湖0.42万km2,占全流域的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背景下,蓄滞洪区内人口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趋势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蓄滞洪区。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发展的“两难境地”:经济发展与行蓄洪功能的冲突,区内规划不合理、发展基础较差,区域发展与人力资本外流,区间资源分布不均,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思路:有效控制区内人口规模;蓄滞洪区局部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注重蓄滞洪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创造条件,实施洪水保险等。  相似文献   
3.
夏成宁 《治淮》2003,(9):3-5
一、2003年淮河行蓄洪区运用概况 淮河自6月20日入梅后,降水渐多。6月29日~7月5日、7月8日~7月12日,淮河水系连续降大到暴雨。最大30天(6月20日至7月20日)累计降雨超过1991年,接近1954年。淮河于流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淮南、蚌埠、五河、蒋坝以及淮河入江水道金湖、高邮等站的洪峰水位均超过1991年;正阳关、鲁台子、淮南、金湖、高邮等站的洪峰水位均超历史最高水位;王家坝、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站超保证水位。  相似文献   
4.
夏成宁 《治淮》1991,(10):54-55
今年,淮河流域发生了较大的洪涝灾害。据统计,全流域洪涝成灾面积4761万亩,受灾人口5204多万人,死亡547人,倒塌房屋193.1万间,损失粮食61.8亿公斤,减产粮食156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344亿元。涝水还淹没、浸泡了津浦线、淮南线、淮阜线等铁路干线的路基,使铁路交通几度中断;不少公路干线被淹,数千家工厂被淹、被围,工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现对造成今年洪涝灾害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夏成宁 《中国水利》2005,(17):22-24
淮河是我国蓄滞洪区分布最多的流域,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淮河防汛调度和应急管理的重要地位.洪水风险图作为防洪减灾基础信息建设的一部分在淮河流域已经开展了近20年.通过对淮河流域蓄滞洪区洪水风险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分析方法应当依据本区域的洪水特性和防汛调度特点进行,而某些风险信息则应当根据实际运用情况适当简化,这样可以在保证需要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6.
夏成宁 《治淮》2004,(5):15-16
2003年汛期,淮河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沂沭泗水系也遭遇了1971年以来的最大降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统一指挥,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级党委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加强领导、靠前指挥、依法防洪、统一调度、科学防控、有效管理,广大军民团结抗洪、顽强拼搏,充分发挥防洪工程重要作用,保证了淮河重要堤防无一溃决,水库无一垮坝,行蓄洪区近70万群众安全转移撤退无一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得了防汛抗洪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7.
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型农村水利面临的挑战为出发点,分别从农村水利为农村生活供水提供物质保障、水源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生活供水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基于农村水利改革的农村生活供水前景,并从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制定农村生活供水法规条例、改善农村水利经营条件、建立健全价格机制和创新运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发展农村生活供水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开展洪水保险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成宁 《治淮》2004,(3):19-21
保险是国际上广泛采纳的一种抗灾救灾措施.2003年淮河大水后,有关开展洪水保险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腹地,在我国政治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好淮河防汛工作,提高淮河防汛调度与决策水平,合理运用行蓄洪区,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尽可能减少洪灾损失,对于保护沿淮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防汛一体化决策系统要搞好防汛工作,必须准确及时地掌握工情、水情和气象信息,尽早发出洪水预报、调度信息和指令,增长有效预见期,使防汛抢险准备工作做在洪水到来之前。只有实现科学洪水调度,才能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抗御和战胜洪水灾害。建立防汛一体化决策系统,是实现科学的洪水调度的有效措施。防汛一体化决策系统就是利用先进的通讯手段,将各种水情、气象、工情、遥测遥感、水质等信息汇集到中央处理机,利用计算机进行上述资料的汇编整理,并加载到相应的数据库中进行  相似文献   
10.
2005年4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大纲(试行)》,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蓄滞洪区运用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的编制工作。经过5年来的实践和总结,2010年8月20日,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持、淮河水利委员会主编的水利行业标准《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导则》(SIA88—2010,以下简称《导则》)由水利部正式发布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