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2篇
水利工程   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复杂地形条件下心墙与陡峻岸坡剪切渗流安全、岸坡突变引起的坝肩横向张拉破坏、狭窄河谷心墙应力安全及变形稳定是土石坝心墙安全关键问题。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上述问题的形成原因及作用机理,揭示了工程建设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心墙与岸坡接触部位在发生大剪切变形后仍具有较高的防渗抗渗性能;受主应力偏转、不均匀变形以及低围压土体剪胀特性的影响,在心墙顶部20~30 m范围内的土体,蓄水后应力变形条件将变得十分复杂,是较易诱发心墙发生水力破坏或接触渗透破坏的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应引起足够重视。除了严格坝体变形控制措施外,建议在高土石坝左右坝肩易发生裂缝区域,可采用接触粘土代替砾石土料,必要时采取预埋灌浆管、降低水库初期蓄水速率等工程措施,进一步降低高坝大库蓄水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2.
3.
贵州地区多高山峡谷,地下岩溶发育。在水电站厂房设计中常常遇到狭窄河谷的厂房布置、厂房高边坡、岩溶地区厂房深基坑和高尾水变幅结构设计等问题。贵阳院在水电站厂房的设计中,探索出适宜本地区厂房的布置型式,厂房高边坡及岩溶基坑处理措施,适应高尾水变幅和快速施工的厂房结构型式,成功解决了峡谷及岩溶地区厂房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了贵州省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为水电站厂房设计技术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洪家渡水电站地面厂房布置于高山峡谷 ,设计中利用高挡墙将厂坝隔离、采用台阶式安装场以适应尾水位的变幅、主厂房采用网架屋顶以加快施工进度、采用大跨度中控楼满足中央控制室和各房间合理布置的要求、为厂房后坡的水土保持设置混凝土框架护坡等 ,解决了峡谷地区地面厂房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董箐水电站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工程第二批电源点之一,坝址区为较开阔的"V"型河谷,地层岩性为砂岩夹泥岩,地基承载力不高;电站坝址位于广西龙滩水电站库区,受龙滩水电站库水位变幅的影响,电站最高尾水水头达60m,存在高尾水位变幅问题。通过砂泥岩筑坝技术研究,进行了董箐水电站高尾水变幅下合理利用水能、水轮发电机组的适应性、建筑物结构及防护等研究和论证,选择了面板堆石坝、岸边开敞式溢洪道、坝后地面厂房等建筑物布局的工程枢纽总布置,使枢纽布置紧凑、合理,并充分利用了溢洪道开挖的砂泥岩料筑坝,达到了节省工程投资、加快施工进度的目的,满足了环保、节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总结分析已建水电站厂房的渗漏原因,通过混凝土材料性能分析和材料试验,提出适合高尾水作用下防裂、抗渗混凝土设计指标和混凝土材料,研究细化了止水设计和混凝土的浇筑分层分块,有效解决了厂房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抗渗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已在董箐和沙沱水电站厂房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7.
董箐水电站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0m,是目前国内率先采用砂岩和泥岩混合料用作坝体堆石料的高面板堆石坝。该电站通过对工程开挖料的利用和对砂泥岩筑坝技术的研究,在吸收了以往类似工程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砂泥岩料的特点进行了创新设计,取得了砂泥岩筑坝技术的系列设计成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工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以藏区RM水电站315m特高心墙堆石坝为例,首次模拟研究了大坝在连续遭遇3次强震条件下的动力反应特性、坝顶永久沉陷及地震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次数的增加,大坝加速度反应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坝顶累积震陷量依次增加,震陷增量迅速减小;地震后大坝整体向内收缩,上下游坝坡无鼓胀,也没出现震松震散现象。试验规律再次印证了高土石坝具有震后趋于更加密实的优良抗震性能;试验也进一步揭示,采用现代筑坝技术设计建造的高土石坝,可抵御峰值加速度小于0.6g的中等乃至强震作用,坝顶地震沉降量不会超过坝高的1%。  相似文献   
9.
洪家渡水电站发电厂房的设计历程是一个不断优化和精心设计的过程,其中经过了发电厂房布置形式从设有上、下游调压井的一洞三机地下厂房优化为取消调压井的三洞三机地面厂房,装机容量从540 MW调整为600 MW,厂房结构形式采用了新结构,通过这些不断的优化设计,节约了工程投资、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建设工期,为首台机提前发电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通过4组特高心墙坝岸坡接触黏土层离心模型试验,分析了岸坡不同位置处接触黏土与心墙在坝体填筑加载过程中的变形,以及变形在竣工后的发展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接触黏土层与岸坡、心墙土体之间的相对变形较小,没有分离现象,变形协调性较好;上覆荷载引起接触黏土产生垂直岸坡的压缩变形和平行岸坡的剪切变形,压缩和剪切变形均随荷载对数线性增加,接触黏土始终处于压剪状态;变形随荷载的发展程度,在坝基坡度较缓时较小,坝基坡度较陡时较大,在坝基坡度变化处则介于两者之间;接触黏土层的变形在竣工后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