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建筑科学   11篇
水利工程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详细探讨了垂直顶管顶力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工程实践给出垂直顶管顸力的两种计算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垂直顶管的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已有计算方法考虑预应力增量及二次影响仅限于短期挠度计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体外预应力受弯构件挠度计算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非线性、混凝土收缩和徐变、高温等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根据系统工程理念提出相应设计原则,并详细分析了各种市政管线纳入大型隧道的可行性、注意事项及保护措施等,得出电力、供水和通信管线可纳入隧道内敷设的结论。通过珠海市横琴新区马骝洲交通隧道新建工程和武汉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地下环廊工程两个工程的示范应用,表明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整合了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各自的优势,可高效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是一种绿色的创新作法,极具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相关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场地土层震陷是导致其上部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可靠性高的震陷分析方法更有利于分析软土场地的复杂地下结构和城市环路的抗震性能.软化模量法假设地震作用使土体内部损伤导致模量降低,在原有自重等外荷载作用下引起附加沉陷,即为震陷.采用软化模量法计算了某5层地基的土层震陷,其计算结果合理可靠,可为软土场地地下复杂结...  相似文献   
5.
王寿生 《特种结构》2012,29(2):23-26,31
关于矩形水池的结构计算,目前在实际工程中多考虑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即采用近似的弯矩分配法,并将水池底板的地基反力视为线性分布,这种方法显然不够合理。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一些较为精确的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简要分析各种方法或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这些方法已考虑水池各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弹性地基对水池的影响等问题,但还需继续完善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政工程的高速建设,地下结构渗漏问题日益突出。以上海某运营中的下立交为例,对下立交常见渗漏病害的治理展开研究。在以往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结构缝、混凝土裂缝等整治方案比选,然后结合项目特点进行合理化设计,提出相应的结构渗漏治理设计。该研究与实践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对城市地面道路、管线、建(构)筑物的影响,管幕工艺逐渐成为在复杂环境下修筑地下结构的首选,通过40余年的工程实践,形成了不同的施工方法。其中的预应力管幕(PCR)工法通过对管幕纵向及环向施加预应力,达到减小构件尺寸、提高整体刚度、方便施工等效果。就PCR工法的主要结构形式、适用范围、特点、施工方式、未来发展等方面做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8.
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使用性能进行研究,探讨其刚度和裂缝的计算方法。考虑到体外索对构件刚度和控制裂缝的贡献较相同数量的有粘结筋小的特点,参照相关文献,提出体外索等效折减系数为0.20,从而实现体外预应力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和裂缝计算公式的统一。试验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计算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刚度和裂缝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下空间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地下空间1.0演绎到地下空间5.0的新思维,剖析了地下空间1.0至地下空间5.0的基本特征,研究了地下空间1.0至地下空间5.0的关键技术与典型案例,揭示了地下空间时空变化特征与演绎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地下空间总体形态从“地下一个点”发展到“地下一条线”,再上升至“地下一张网”,规模愈发大型化,通过地上地下三维立体规划和区域整体开发先进理念可打造成“地下一座城”,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绿色低碳直至碳中和等前沿技术逐步得以广泛应用,在可预见的未来终将蜕变升级为“智慧立体城市”和“绿色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地下水位变化对土体变形的影响,本文采用上海第(4)层淤泥质粘土,通过单向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变化模式下淤泥质粘土的变形特性,并结合电镜扫描与压汞试验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第(4)层淤泥质粘土的变形与地下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当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荷载小于前期固结应力时以弹性变形为主,大于时以粘塑性为主,等于时则以粘弹塑性为主,同时各级荷载作用下试样孔隙比与加卸荷循环次数满足幂指数函数关系。微观结构分析显示,上海第(4)层淤泥质粘土试验前后均以大孔结构为主,受荷后其高孔隙架空结构逐步向离散型结构演化,颗粒定向分布趋于水平方向。相关结论可为地下水位变化诱发地面沉降的治理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