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地面观测和现场调查法,对山北小流域综合工程区的防治责任范围内施工对地表的扰动、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措施、植被措施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监测,了解山北小流域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状况和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等,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归类,计算分析,通过计算分析、数据处理,得出山北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2.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以丘陵山区的龟山小流域生态治理为单元,通过建立流域"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三道防线,开展丘陵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探索。结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及其效益的监测,结果表明:龟山小流域实施生态治综合治理技术后,流域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该小流域的生态清洁治理模式为丘陵山区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浅议江苏省水土保持地面监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述 江苏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丘陵山区总面积约1.52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15%,分布于19个县(市、区).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351.3 km2,占丘陵山区面积的27.1%,其中中度以上的流失面积为180.5 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2%.  相似文献   
4.
高之栋  张勇 《江苏水利》2002,(12):36-38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20世纪70年代初引入我国,80年代各地水土保持专家对方程中诸因子的取值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地降雨特征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不同,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取值亦不同。黄土地区的最佳R指标为R=∑EI_(10),闽南地区的R=∑EI_(60),而黑龙江地区的最佳R值指标是R=∑E_(60)I_(30)式中:  相似文献   
5.
6.
建立水土保持地面监测体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丘陵山区总面积约1.5万km~2,平原沙土区面积2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多年来,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水土流失治理率已超过了50%。但是,由于特定的自然、区位条件,决定了我省的水土流失在危害程度和危害方式上有自身的特点,鉴于对水土流失的程度和机理还了解不够,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省水土流失的现状,掌握水土流失的机理,更好地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建立我省水土保持地面监测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对赣榆县横山区实行生态修复及物种多样性调查分析发现,在丘陵山地植被修复过程中,阳坡、半阳坡植被演替趋势呈现出以山红草+茅草+野山梅和山红草+贾莲子+茅草为主的两个植物群落类型,山顶以狗牙根+拂子茅+山菊花为主的植物群落类型.随着植物群落的演替,物种多样性经初期的由高到低,两年后由低到高,然后逐步趋向稳定,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赣榆县青口河及其上中下游河堤堤防、水质、土壤等情况,从项目的调查监测内容、技术路线、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青口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持续利用发展模式,分析论证了青口河沿河湿地现有的动植物资源现状与近期入河水质的变化趋势以及入河水质对湿地植被生长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优化模式。并对湿地保护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连云港市赣榆丘陵山区植被退化的太平山为依托,开展植被退化机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采取封禁修复措施,构建黑松—元宝枫群落、黑松—榉树群落、黑松—黄栌群落、黑松单一群落4种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封禁修复前3年,阳坡一些地带性多年生植物种逐渐增加,并占据优势,封禁修复第4年,乔、灌、草发生了新的变化,乔灌木及藤本品种随着人工补...  相似文献   
10.
孙佃亮  高之栋 《江苏水利》2013,(11):41-42,44
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涵,以赣榆县为例,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成功地将生态效益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微观经济效益相结合,既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建设新农村、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