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168篇
化学工业   13篇
金属工艺   15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60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41篇
石油天然气   524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39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
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不同的相似材料模拟双侧挤压作用下含盐不均匀基底变形对盖层构造的影响。实验表明:(1)双侧挤压背景下,受硬泡沫和凡士林代表的不同性质的基底的影响,上覆细沙盖层中形成的构造样式不同;(2)尽管模型的基底结构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但上覆盖层的变形样式并不完全对称;(3)变形后期,盐脊顶部上覆沙层出现明显的塌陷构造;(4)实验最终结果显示的整个背冲构造的形成是由两个分割开的次级构造逐步合并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构造作用对油气生成和运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有机质从埋藏开始,就处于极其复杂的地球物理化学场中,环境提的能量,一是热量,二是机械能,机械能,主要是通过机械力作用传递给系统的,另外还以机械波的形式赋予系统一定的机械能。当发生断褶构造运动时,机械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尤为突出,它经能量的迁移转化,促成了包括机械力降解和地应力驱动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制造了一次次高效的成油(生运)事件,本文以突变论为着眼点,按照改造控制建造的思路,大胆提出构造运动制造生排烃事件,成就含油气系统的假说。  相似文献   
4.
台北凹陷小草湖次凹油气成藏特点及有利区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斌 《新疆石油地质》2002,23(5):394-396
吐哈盆地小草湖次凹发育多套烃源岩,油源条件好,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中侏罗统发育三套储盖组合,凹陷内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侏罗系三间房组,七克台组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和侏罗系西山窑组的深盆气藏,燕山运动末期是小草湖次凹一次重要的成藏期,古构造,古构造背景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发育是小草湖次凹成藏主控因素,根据小草湖次凹成藏主控因素评价和优选有利区带,勘探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水库坝前沉积的淤泥进行详细的试验分析,摸清淤泥的物理性质、状态指标,找出一条适宜的施工工艺,进行淤泥清淤,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加快进度,节省投资,为山区丘陵地区的水库加固提供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用三角函数表示的一类用于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增长曲线共6条,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现有的增长曲线法。提出和推导了它们的Np-t、Qt-t、Qt-Np关系式、(Np/NRmax)Qtmax准数计算式以及参数求解式。其特片研究表明,它们特征相近;(Np/NRamx)Qtmax变化范围为0-0.36785,属于峰值产量出现在油田开发初期的情况,其Qt-Np关系为一不对称的拱形曲线。提出了求取曲线参数的过原点重复线性回归法。双河油田的实例表明该方法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延迟破胶技术,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胶囊破胶剂,利用它的延缓释放特性,使植物胶压裂液耐温、耐剪切稳定性增强,并且可以在不造成压裂液的流变性、滤失性和携砂性等过早丧失的前提下高浓度使用胶囊破胶剂。该技术与常规破胶技术相比,延缓释放率达50%,能更有效地清除液体残渣,减少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同时由于有延缓破胶的特性,放喷采用相应的措施,可以降低支撑剂沉降速度,形成较好的沉砂剖面,提供高的裂缝导流能力,并且可以降低滤饼和压裂液残渣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从不稳定试井Horner曲线形态分类入手,结合油藏动态特征对油藏储集层流动系统进行分类,并初步确定出各类流动系统的特征参数及其相应的开采特点。根据不稳定试井Horner曲线形态,可以把相应的储集层流动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孔隙流动系统、双重介质流动系统、裂缝流动系统)五个亚类。特别提出了双重介质孔缝串并流动系统组合模式。这无论对新区开发方案的编制,还是老区开发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The impedance spectra of nanocrystalline SnO2 ceramics with an average grain size d ranging from 3 to 43 nm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frequency range 1–106 Hz at temperatures from 25 to 300°C in a dry oxygen atmospher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by the graphoanalytical method made it possible to separ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grain bulk and grain boundaries to the conductivity. It is shown that the samples investigated can be arbitrari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respect to the character of their conductivity. For the samples with an average grain size d < 25 nm, the charge transfer processes are almost completely determined by the grain boundaries. In samples with a larger grain size, the contribution of grain bulk to the conductivity is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grain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0.
The formation of Ti silicides has been examined in flash memories with 0.25 μm linewidth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after the first rapid thermal process and the selective metal etch, there is no silicide on the source and on a majority of drain contacts while C49-TiSi2 is found on the gate. A pre-amorphisation implant increases drastically the formation of C49-TiSi2 in the drain zone while modifications of annealing conditions have little impact.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rmation of C49-TiSi2 is most likely controlled by nucleation and that this nucleation is sensitive to both the width and the length of the reaction zone. The formation of a Ti rich silicid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nucleation by decreasing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C49-TiSi2. Curiously enough, the formation of C49-TiSi2 appears thus as a major concern for the salicide process in flash memo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