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64篇
  免费   4122篇
  国内免费   2831篇
电工技术   3435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280篇
化学工业   4145篇
金属工艺   2362篇
机械仪表   2379篇
建筑科学   2620篇
矿业工程   1275篇
能源动力   1037篇
轻工业   3410篇
水利工程   1182篇
石油天然气   1177篇
武器工业   419篇
无线电   35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40篇
冶金工业   1253篇
原子能技术   900篇
自动化技术   4585篇
  2024年   197篇
  2023年   591篇
  2022年   1437篇
  2021年   1889篇
  2020年   1295篇
  2019年   925篇
  2018年   996篇
  2017年   1022篇
  2016年   915篇
  2015年   1534篇
  2014年   1955篇
  2013年   2138篇
  2012年   2758篇
  2011年   2916篇
  2010年   2669篇
  2009年   2529篇
  2008年   2463篇
  2007年   2458篇
  2006年   2197篇
  2005年   1650篇
  2004年   1194篇
  2003年   821篇
  2002年   768篇
  2001年   705篇
  2000年   565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6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9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云  邓伟  张龙  苏鑫  赵世卓 《电信科学》2022,38(11):11-23
大气波导干扰是特定气象条件下发生的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TDD)系统内干扰,是TDD移动通信系统大规模组网面临的顽疾。在总结分析大气波导干扰成因和分类等的基础上,对大气波导干扰进行建模和表征,验证了海量干扰源在时域和频域的功率集总特征,并结合大量4G/5G现网实测数据给出了典型条件下内陆波导和海面波导的量化干扰信号传播模型,对于干扰的预测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干扰特征,给出了TDD系统预防大气波导干扰的帧结构与组网的4项设计原则,5G现网数据表明干扰控制方案有效,上行干扰下降10 dB以上,相关原则对于6G系统的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The in situ axial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four ceramic powder samples (MgO, Al2O3, AlN, and cBN) that were compressed in a diamond anvil cell under uniaxial non-hydrostatic conditions were recorded. The microscopic deviatoric stress as a function of the pressure was determined from the X-ray diffraction peak broadening analysis: the curves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ith the pressure at the initial compression stage and then levelled off under further compression. Pressure-induced transparency was observed in all of the samples under compression, and the pressure at the turning point on the curves of the microscopic deviatoric stress versus pressure corresponded to the pressure at which the samples became transparent. Analysis of the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pressure-induced transparent sample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ression caused the grains to fracture, and the broken grains bonded with each other.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ceramics’ pressure-induced transparency was a process during which the grains were squeezed and broken, the pores were close between the grains, and the broken grains were re-bonded under compression.  相似文献   
3.
4.
5.
以驻村扶贫点滇西南L县X村的光棍为研究对象,侧重个体精准性,强调个体因果性的特征,运用小数据分析该村光棍的贫困特征和生成原因,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索光棍内生动力激发机制.研究表明:农村光棍趋于年轻化,形势严峻;光棍成因受到外部资源匮乏的限制,又受到自身资源缺陷的制约,内外因相互影响,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探讨通过需求原理激发光棍群体的内生动力,构建长效治理机制,让光棍群体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提升社会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苏林军  佟友 《矿山机械》2020,48(4):71-73
铁煤集团大兴矿(以下简称"大兴矿")2019年产240万t,井田位于铁法煤田的西南角,火成岩侵入及地质构造复杂,煤层破坏程度严重[1-2]。受火成岩影响,煤层瓦斯含量大幅增加[3-4],渗透性能差,力学强度低,煤的含水率低,自然发火期较短,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在采煤过程中,防治自然发火是重中之重,综采设备在设计初期未考虑实施灭火的操作空间,为此,笔者提出通过改造综采设备增加实施灭火的操作空间,降低出现自然发火灾害时防治的难度,保证采煤安全。  相似文献   
7.
苏宇  张吉  王沁 《机械与电子》2020,38(3):66-71
设计了一款四功能水下机械臂,并对驱动关节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和密封测试。为了保证水下机械臂的可靠性,在水下机械臂水下测试前,进行了强度校核和模态分析。为了验证水下机械臂的性能,通过 D- H法建立了其运动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正、逆运动学分析。此外还采用蒙特卡洛法,在正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工作空间特点。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的运动控制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钢管套筒灌浆连接轴向受拉破坏过程及破坏机理,试验中设计了16组48个钢管套筒灌浆连接试件,试件采用钢板代替圆钢管,并进行静载试验。分析了灌浆料裂缝扩展过程、荷载-相对位移曲线,并对抗剪键高距比、灌浆料厚度、侧向力等因素对破坏过程及承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设置抗剪键的套筒灌浆连接试件,斜裂缝随机产生,裂缝分布不均匀;对于设置抗剪键的套筒灌浆连接试件,裂缝首先出现在底部抗剪键位置处,与水平方向夹角约为30°,随后在中部和上部抗剪键位置处分别出现斜裂缝。由于每个抗剪键上荷载分担并不均匀,与抗剪键接触的灌浆料逐渐达到极限压应力,达到极限状态时,承载力全部由抗剪键间的机械咬合力承担,在连接承载力中,可忽略摩擦力和胶结力作用。随着抗剪键高距比h/s增大,各试件初始剪切刚度相差不大,承载力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建议抗剪键高距比0.06g/s>0.3,同时需要满足灌浆料灌注的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喷油方式对齿面温度的影响,以斜齿轮为研究对象,通过CFD仿真和试验研究不同喷油方式对斜齿轮齿面温度的影响。针对斜齿轮喷油润滑过程的特点,分析其齿面摩擦生热量,简化轮齿喷油润滑计算模型,并基于CFX进行齿面对流换热仿真研究,得到了不同喷油方式下的齿面温度;基于功率开放式斜齿轮试验平台,对不同喷油方式下的齿面温度进行了试验测量,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速重载斜齿轮传动系统中,啮出侧喷油润滑的方式比啮入侧喷油润滑方式的冷却降温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0.
Fang  Zhiwei  Xing  Qiyu  Fernandez  Desiree  Zhang  Xiao  Yu  Guihua 《Nano Research》2020,13(5):1179-1190

Two-dimensional (2D) nanomaterials have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since the discovery of graphene in 2004, due to their intriguing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wide-ranging applications in catalysis, energy-related devices, electr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To maximize the potential of 2D nanomaterials for their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controlled assembly of 2D nanobulding blocks into integrated systems is critically needed. This mini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ported strategies of 2D materials-based assembly into integrated functional nanostructures, from in-situ assembly method to post-synthesis assembly. The applications of 2D assembled integrated structures are also covered,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energy, electronics and sensing, and we conclude with discussion on 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directions in this emerging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