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储层分布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断陷、断拗和拗陷3大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阶段,主要发育4种沉积体系,相应地形成了4类主要储层:1)陵三段扇三角洲或滨海相砂岩储层;2)三亚、梅山组滨浅海相砂岩储层;3)三亚—莺黄组低位体储层;4)梅山组台地边缘礁滩灰岩储层。平面上,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可划分为:北部浅水陆架滨岸砂岩、三角洲砂岩储层发育带;中央坳陷低位体储层发育带;南部永乐隆起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带。深水区主要位于后2个带,每个带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储层发育区。每个储层发育区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每套储盖组合在多个储层区中发育。其中台地灰岩储层可能成为南部隆起区具有重要意义的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2.
恩平凹陷第三系文昌组异常岩性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下第三系文昌组大套暗色泥岩中的"异常岩性体"的分布、岩性、地质背景和地震响应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异常体为沉积浊积体。对其形成模式和保存条件进行了探讨,运用地震和测井技术研究了其气测异常、高压异常、地温梯度小、AVO属性异常和层位下拉等现象,分析了该沉积浊积体的含油气性。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文昌组泥岩是本区的主要油气源岩,有机质丰富,充足的油源为浊积体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该浊积砂体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 000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相似文献   
4.
渤中坳陷及其邻区第三系沉积特征和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坳陷及其邻区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裂陷和裂后拗陷两大阶段,形成了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早第三纪的多幕裂陷沉降使区内沉积了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东二段下部(东下段)3套优质湖相烃源岩,裂陷—拗陷阶段的3次主要构造沉降导致了3套区域盖层的沉积,短源沉积—内源沉积—远源沉积的沉积充填演化造就了多种类型的储集体,所发育的深层、中深层和浅层3套储盖组合为渤中坳陷及其邻区油气的聚集成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潜在富烃凹陷评价方法与烃源岩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了已证实的富烃凹陷外,中国近海还有一批勘探程度较低、潜力未被证实的潜在富烃凹陷,因此加强潜在富烃凹陷评价,寻找新的富烃凹陷很有必要。提出了潜在富烃凹陷评价方法,其关键是定富凹(洼)—选富带—优选领域性突破目标,其中定富凹(洼)的核心是识别有效烃源岩。分别应用油源追踪法和地震相分析法进行了辽西凹陷、恩平凹陷和乌石凹陷等潜在富烃凹陷烃源岩识别(包括定性与定量),钻探结果已证实它们均为富烃凹陷,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63,自引:14,他引:6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 000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恩平凹陷位于珠一坳陷西端,目前虽然有油气发现,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商业性突破。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出发,通过分析认为生烃洼陷控制了本区油气的平面分布,具有环洼分布、近源聚集的特征;由于断裂活动和烃源岩地层整体向南抬升,造成南部缓坡内带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本区发育了文昌组、恩平组上段和珠江组—韩江组3套储盖组合,并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最后,结合周围已钻井失利原因分析,指出了本区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恩平凹陷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南部缓坡构造带内带浅层和中央断裂构造带深层是恩平凹陷最有利、最具潜力的成藏区带。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和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从盆地演化史来看,两盆地均经历了裂陷和裂后两大发育阶段。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发育始新统一渐新统湖相泥岩和渐新统半封闭浅海相泥岩两套主要烃源岩;存在始新统一下渐新统河流一三角洲相砂岩、上渐新统一下中新统扇三角洲一滨浅海相砂岩和台地碳酸盐岩以及中新统半深海一深海相浊积砂岩等3套主要储层,其中中新统半深海一深海相浊积砂岩储层是深水区员有潜力的勘探目的层,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从层位上看,下第三系以构造田闭为主,而上第三系则以岩性圈闭为主,发育大量油源断层、多个不整合面和大面积连通砂体,构成了良好的油气输导体系,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国外已获油气发现的陆缘盆地深水区相比,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和相应的成油条件,目前南海北部深水区勘探程度尚低,有效勘探面积和勘探潜力巨大,因此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渤中坳陷沉积演化和上第三系储盖组合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渤中坳陷的构造一沉积演化经历裂陷和裂后坳陷两大阶段。早第三纪裂陷阶段发育了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下段三套优质湖相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坳陷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晚第三纪裂后坳陷阶段以河流平原沉积充填为特征,发育辫状河一曲流河一滨浅湖沉积体系,形成两类有利的储盖组合:I类是以明下段广泛发育的河/湖沼泽一滨浅湖相泥岩作盖层,馆陶组厚层砂岩作储层,是非常有利的区域性储盖组合;B类是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曲流河平原相发育的泛滥平原泥岩与曲流河砂体组成的互层状储盖组合。由于这两套储盖组合的存在为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中浅层油气的聚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东海西湖凹陷地温场及其对烃源岩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海上盆地钻井资料少的特点,利用地温与地层深度或岩石圈底界深度的相关性,把钻井地热研究结果外推到无井区域,建立了东海西湖凹陷的区域地温场,并分析其对烃源岩的作用。研究表明,凹陷北部和南部现今平均地温梯度较高,凹陷中部相对较低;平湖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凹陷北部高于南部。尽管目前的储量发现集中在凹陷的西南部,但更要重视凹陷北部的勘探潜力。平湖组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为30~10 Ma。西湖凹陷大构造、小油气藏的现象,可能是保存条件差,也可能是油气充注量不足造成的,加强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排烃期的匹配关系研究是下一步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