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杏北4-6面积北块是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第一个聚合物工业化投产区块,注聚初期注入井压力上升幅度有很大差异。主要针对压力上升幅度最大的1号区块和上升幅度较小的3、5号区块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动、静态资料,努力寻找注聚后影响注入井压力上升幅度的各种因素,从而找到全区压力升幅变化特点。从吸水剖面资料、渗透率、油层发育状况、阻力系数等定性分析入手,建立数值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因素,推导出不同时期压力升幅计算公式和预测压力最高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开发表外储层,在介绍了表外储层概念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大庆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地质特征、渗流特征、渗流机理以及剩余油潜力状况.从研究结果看,该区表外储层属于裂缝不发育(或发育差)的低渗透储层,与表内储层、外围低渗透裂缝储层在渗流机理和规律上有明显差异;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目前采出程度10%左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度较薄、动用较差的薄层中,以独立型表外储层为主.总结了开采中取得的认识和实践中获得的系列配套开发技术,展望了表外储层开发前景,认为今后可采用三次加密、三次采油等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但三次采油井网部署、注剂还需进一步优化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赵柏杨  夏连晶 《油田化学》2020,37(1):102-108
为获得驱油性能良好的高分子内烯烃磺酸盐(IOS)体系,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了C_(24-28)IOS/t-戊醇/Na_2CO_3/NaCl微乳液最优配方,通过微观驱油实验分析了IOS微乳液的驱油机理,通过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微乳液的驱油效果,评价了微乳液的性能并在大庆榆树林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配方为0.3%C_(24-28)IOS、0.6%t-戊醇、1.25%NaCl、1.25%Na_2CO_3的内烯烃磺酸盐微乳液接近达到中相状态。微乳液能与油形成低界面张力,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采收率;微乳液具有乳化增黏作用,在驱替过程中能起到控制流度的作用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同时由于微乳液的弹性,其变形的微观力对提高驱油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室内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IOS微乳液增油降水效果明显,与水驱相比,微乳液驱驱油效率提高9.16个百分点、含水率降低8.2个百分点。低渗透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注入IOS微乳液能起到明显的增油效果。图27表3参19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采出井累计产油量与日产油量的典型图版,将采出井分成A、B、C、D四种受效类型,分析了不同类井的平面分布特点、含水及产油曲线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动静态资料,研究了影响受效的各种因素,对不同采出井的受效情况分别采取跟踪调整技术,可有效地提高聚驱增油效果。结果表明,油层的发育条件、剩余油多少、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聚合物驱油效果,为注采结构调整及措施挖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大庆油田杏北开发区聚驱产油高峰点和受效高效期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其增油变化规律。通过误差校正,给出了产油量随时间变化的拟合公式。结果表明,计算与实际高效期吻合较好,聚合物驱产油量的峰值为一定时刻时,聚合物累计产油量与油层的发育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呈递增关系,与含油饱和度呈递减关系,为评价和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大庆油田杏北开发区聚驱产油高峰点和受效高效期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其增油变化规律。通过误差校正,给出了产油量随时间变化的拟合公式。结果表明,计算与实际高效期吻合较好,聚合物驱产油量的峰值为一定时刻时,聚合物累计产油量与油层的发育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呈递增关系,与含油饱和度呈递减关系,为评价和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杏北开发区杏六东区块于2 0 0 7年进行三次加密调整, 至今非主力层已水驱4 0余年。针对区块内油 层层数多、 纵向非均质严重、 各层动用程度相差大的问题, 开展了不同渗透率级差组合水驱油室内实验, 结合区块地 质特征进行了层系井网演变研究, 将每个层系渗透率级差控制在6以内, 把区块分为三个层系, 并针对不同层系设计 了相应的井网部署方案, 以此达到提高油层尤其是薄差层开发效果的目的。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所设计的井网 部署方案, 结果表明方案二将油藏最终采收率提高到了4 9. 1 8%, 为层系井网演变的最好方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