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
引言过去十年中,在世界大洋的许多地方和古沉积层序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山麓(或山坡),冲积平原(Piper 等,1979,等)。山麓冲积平原通常形成于缺少峡谷的山坡和坡脚环境下并受非河道化的块体流作用,如滑坡/滑塌、碎屑流和浊流的控制(Mcleraine 等,1976等,),并由沉积物随机分布重力流沉积所组成,而取代了向上变厚和变薄的冲积扇相有序层序。在持续的碎屑沉积物供给时,这些作用更广泛地出现在离三角洲边坡处(Moore 等,1978等)。山麓冲积平原相的分布受包括盆地形态、构造作用、沉积物供给和稳定性、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控制(Stow 等.1983/1984)。朝鲜东南部的兴海组(中中新统)(图1).  相似文献   
2.
<正>1引言 Larson(1991a)认为,白垩纪期间的一期扩张速率的增大和玄武岩浆的产生是与一次约40百万年长的地磁场异常稳定的正极性幕相一致的。白垩纪太平洋岩浆活动高峰发生在120和80Ma之间,,当时凯尔盖朗和翁通-爪哇海台发生了喷发。长期性地幔活动性的计算机模拟表明,超地幔柱事件规模的幕式的大规模玄武岩浆作用增加了扩张速率,并且地磁场倒转的停止与大规模灾难性地幔倒流有关且受其驱动。本文提出,就中白垩世事件而言,地幔过程间接产生了大陆岩石的变形作用,然后发生在太平洋边缘。2中白垩世构造事件 中白垩世(早阿普特至晚阿尔布期:124~97Ma)的短生命脉动的证据,主要是阿尔布期的变形作用、变质作用、抬升和沉积作用间断而广泛分布于形成白垩纪太平洋边缘地域的前阿尔布期岩石内。对现代太平洋边缘反时针环视(图1)表明,岩石的分布保存着这些事件的记录。图2说明了这些事件按时间的紧密空间分布,并且它们与Larson。(1991a)确定的中白垩世太平洋洋底和海台的产生高峰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1 引 言 婆罗洲岛北部的沙巴毗邻裂陷的中国南部陆缘,此陆缘目前为礼乐滩和危险滩区碳酸盐台地所占据(图1)。由于在第三纪期间南中国海盆地的打开,该边缘的向南裂离作用对沙巴施加了挤压力,特别是其北部地区。通过收集毗邻地区陆上和近海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南中国盆地演化的认识已大大提高(Hinz等,1989)。尽管沙巴总是包括在南中国海盆地的构造重建图中,但把沙巴的地质与南中国海盆地的构造演变联系起来做的很少。因此,关于沙巴北部的地质补充资料对现有盆地演化的构造模式可提供了进一步的制约。 本文主要讨论北沙巴的地质,并试图把这地质与南中国海盆地的打开作联系。为了提出该区域构造模式这就要着重进行一定的地层、沉积和构造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报导关于阿拉斯加陆架上190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天然气分布的区域性研究结果。沉积物样品是从波弗特海,诺顿湾,南白令海,科迪亚克岛架和下科克等地采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板块构造的动力地球模型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大洋盆地本身就是热源和金属源。由海水与洋壳的置换反应得到的金属能够集中成金属矿床的。如果洋壳中没有裂隙,就不可能形成这种矿床。而洋壳之所以产生裂隙是因为洋壳从原始的熔融状态冷却到固态时发生收缩。随着扩张中心的形成而发生的洋壳运动和流体的压力也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潜在油气田数目和规模的估计,再结合以对地质风险率的估算(当然也可能不存在),可有效地评价一组地质上互相关联但尚未经检验的勘探区的未发现油气的储量。油气田规模的分布曲线是根据以下三点绘制的:(1)地质上相似的聚集带(Play 一般译为生产层、勘探层。本文作者把它作为一群油气田勘探区,它们在生油岩、储集层以及控制油气产状的圈闭方面在地质上具有相似性,故此译为聚集带—译注)中已知油气田的储量;(2)对一个聚集带内各个勘探区的评价;(3)对聚集带中勘探区的面积、油气藏的参数以及潜在的油气分布的模拟。油气田规模的分布曲线,人为地截去了两端,即实际的最小端以及在该聚集带中可合理期望的最大端。潜在油气田的可能数目是根据算得的和假定的未经检验勘探区的数目,再结合以成功率一起估计的,或者,是根据看起来相像的油气田的密度估计的。聚集带存在的机率也就是至少一个油气田(其规模至少要相当于所评价的油气田规模分布曲线中最小的油气田规模)存在的机率。由蒙特卡洛模拟方式发展的最终评价曲线,描绘了可采油气潜量的可能范围与概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引言虽然 Stuart(1969)曾在一篇关于澳大利亚南部布兰切角组的论文中提到过常被当作火山起源证据的斜发沸石,但他并不认为布兰切角组属火山起源。详细的化学和矿物学研究(Jones 和 Fitzgerald,1984,1986)证明,该组沉积的非生物成因部分大多数(即使非全部)都是在水体中沉淀下来的火山灰堆积物。成为该组大部分沉积之特征的硅化作用,乃是继火山灰蚀变和硅质的小规模迁移后 CT-蛋  相似文献   
8.
根据多道地震资料、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井计划(ODP)的钻井资料描绘的挪威陆缘的一个特有构造是一个由层状喷发玄武岩组成的大型隆起,该隆起呈楔形,并沿整个边缘向海倾斜。它们的成因模式,把它们说成是具有看上覆于变薄陆壳的火山岩的晚期陆内裂谷作用的产物;或是在挪威—格陵兰海底扩张的头几百万年间形成的洋壳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对挪威边缘进行研究尚不可能明确鉴别所提出的这两种模式,故又采用双船多道地震探测,对格陵兰东缘的配对部位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不汉楔形体出现在格陵兰东缘,而且,其沿走向变化的细节在两个边缘也有反映。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它们与最老的磁条带型式的空间关系。在此边缘北部的楔形体比较小,它们几乎出现于磁条带#24的整个朝陆部位。向南,我们发现楔形体变宽,并侵占到磁条带#24型式内,然后发展成为两个分开的楔形体,它们的向海部伤与磁条帝#23—致。两个边缘上的磁条带#32和#24虽与楔形体有联系,但己经遭到歪曲。我们认为这些资料有力地证实了这些楔形体与初生板块边界的构造关系。从世界各地许多大陆边缘对它们的观测表明,丰富的火山相通常可能与离散板块边界的开始有关,我们认为导致过量火山作用的机理很可能是 Mutter 和 Buck(1986)等新近提出的“对流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9.
<正> 引言与会聚、碰撞和缝合作用有关的大陆边缘的各种形状,被人们公认为控制造山带及内克拉通构造的构造发展史的重要因素(Deway和Burke,1974;Thomas,1977,Kluth和Coney,1981a)。作者在本文中,于Kluth和Coney(1981a、1981b)和Goldstein(1981)所论述的范围内,评述大陆边缘的会聚和内克拉通构造史之间的关系。首先,描述大陆边缘的形状必须有标准的术语。从断裂大陆边缘到造山带的演化需经两个时期。下面是本文所  相似文献   
10.
日本海是西太平洋的一个弧后盆地,可分为日本、大和和对马三个主盆地,并有两个大型隆起,即中部的大和海隆和西部的朝鲜海台(图1)。对日本海的成因有多种观点,例如,大洋化作用(Beloussov,1968),稳定地向斜(Gnibidenko,1979),以及日本列岛从亚洲大陆漂移出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