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识别了某地区腾格尔组下段的地震相类型,利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对部分地震相进行了标定,在地震相转化原则下进行地震相向沉积相的转化,为研究区沉积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湖盆咸化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简称沙一下亚段)在整体湖扩的背景下形成了多套薄层白云岩发育于暗色泥岩的特殊岩性段,显示出较强的咸化湖盆环境。对研究区内不同岩性样品进行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主要为盐度较大的咸水环境;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显示该区碳酸盐岩δ13C 偏正异常明显,Z值分布范围为111~168.52;锶稳定同位素分布范围略高于同期海水,远低于同期河、湖水。结合薄片观察中发现的具指相意义的海绿石、胶磷矿,扫描电镜下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表明,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湖盆咸化可能是海侵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综合岩性、电性等特征,将飞仙关组四个段细分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前缘斜坡四个相。并通过薄片观察、测井解释等手段对各段储层进行了有效评价,最后指出飞三段的鲕粒灰岩为该组主要的储层。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储层平面展布规律,优选赣江中支入鄱阳湖形成的现代沉积三角洲为代表,利用高清卫星图像测量,统计了河道的分叉角度、分叉频率及河道的弯曲度,并设计了一系列垂直于物源方向的弧形剖面进行分支河道的宽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的枝状分叉角度多在 30°左右,且随着三角洲的推进,河道分叉的频率下降;河道宽度整体呈减小趋势,且与河道分叉有密切关系:河道宽度减小速率随河道分叉频率的降低而减小;河道接近分叉口过程中宽度明显增大,平均增幅达 108%;分叉后的河道宽度明显小于分叉前的主干河道,平均减幅为 49%。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元坝地区须三段储集层形成机制不清等问题,指导油气勘探实践,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等资料对其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须三段碎屑岩储集层具有富岩屑、贫长石、少石英的低成分成熟度特征;储集层总体上属于特低孔特低渗的致密砂岩储集层;物源供应稳定、水动力条件中等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厚层河道钙屑砂体是形成有效储集层的基础;生排烃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溶蚀可溶矿物是形成次生孔隙的关键;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是增大储集层储集空间和提高渗滤能力的保障。研究结果对于元坝地区须三段寻找有利储集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地层是一套内陆湖盆碎屑岩沉积,湖盆面积较小,近物源、砂体横向变化快导致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困难。储层预测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主要核心技术手段之一。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地质、测井、地震三者之间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必然的联系,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井震联合多参数地震特征反演,获得岩性特征属性数据体,对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的储层进行了预测,提高了预测精度,有效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7.
沉积相分析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沙三中亚段储层平面变化快、纵向多期叠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不明确的问题,运用沉积相综合分析方法,利用岩心地质分析、地震综合解释及测井相分析等手段,明确了柳屯洼陷沉积体系时空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柳屯洼陷西南斜坡为主要物源区,沿邢庄断层下降盘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扇体。由于单斜构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沿上倾方向尖灭,形成岩性遮挡,发育上倾尖灭岩性圈闭,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洼陷东翼、西翼是次要物源区,其中洼陷东翼沙三中6—沙三中12砂组局部发育浊积扇,沙三中1砂组发育厚层盐岩封盖,形成透镜体岩性油气藏,是进一步扩展岩性油气藏勘探的良好地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常规物性、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测试等资料,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的孔喉结构进行划分,选取各类型孔喉结构的典型岩心,通过微观刻蚀薄片驱替实验及水驱油过程的核磁共振、CT扫描研究微观剩余油不同尺度下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和动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小孔细微喉-低渗储层、中孔细喉-中渗储层和大孔中喉-高渗储层。微观剩余油可分为单一孔喉尺度的原始状态型、孔内分散型、表面吸附型和角隅型剩余油,局部孔喉组合尺度的斑块状、多孔状和单孔状剩余油,岩心样品尺度的连片状富集、分散状富集和星点状富集剩余油。剩余油主要赋存于中、小孔喉内,赋存状态上分为离颗粒表面较远的游离态剩余油和颗粒表面的水驱难动用束缚态剩余油。随着孔喉结构的变好,孔内分散型剩余油比例有所增加,斑块状剩余油比例下降,剩余油星点状富集增强,束缚态剩余油逐渐减少。油层注水开发后,中、小孔喉内游离态的原始状态型剩余油比例最大,是后期重点挖潜对象,可以采用注微球封堵大孔喉后续水驱的方式进行开采,其潜力大小与游离态剩余油总量相近。  相似文献   
9.
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驱开发末期的剩余油类型及潜力分布,并提出了三次采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注入水剥离作用、突进分隔作用、绕流作用和捕获作用影响,剩余油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斑块状富集的特点;剩余油类型可划分为孔喉充填型、孔内半充填型、孔壁油膜型、分散油滴型、喉道滞留型和角隅型6种。其中,水驱中水洗区域的孔内半充填型和分散油滴型剩余油,呈分散状,占65.4%,潜力最大;水驱未波及区域内的孔喉充填型剩余油,呈斑块状富集,占21.0%,潜力次之。建议用表面活性剂驱或天然气驱进行挖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