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减少输导体系多解性和更客观、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该文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基于油气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将输导要素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必要的输导要素(包括输导空间、输导动力和输导流体);第二类为描述输导体系重要特性的输导要素(如输导方向、输导能力);第三类为补充说明输导体系的输导要素(如输导体系的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等)。提出的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命名原则为:输导体系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输导能力+输导方向+输导动力+输导空间。同时根据各输导要素对油气运聚成藏的贡献,建立了各类输导要素优劣的定量评价标准与赋值原则。总结了成藏期古输导体系恢复方法和步骤,其中古孔隙和古构造的恢复是成藏期输导格架建立的关键。这为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奠定了基础,从而可以更好地根据输导体系预测潜在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台区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原理,建立了华北地台区下-中侏罗统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并分别编制了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由于印支运动末期华北地台区整体抬升,下侏罗统的沉积范围与上三叠统相比明显缩小。中侏罗统在华北地台区沉积范围较下侏罗统明显加大,除鄂尔多斯盆地、南华北地区外,在渤海湾盆地也出现较多的中侏罗统沉积。下侏罗统的沉积中心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在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范围较下侏罗统明显扩大,沉积中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南华北地区下侏罗统沉积区主要分布于合肥盆地和济源盆地,中侏罗统在南华北地区的沉积盆地增多,除合肥盆地、济源盆地外,在黄口、周口、义马等盆地也发育了部分沉积,并且均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的联合控制。在渤海湾盆地下侏罗统仅北部有少量沉积,中侏罗统盆地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济阳坳陷区、临清坳陷区、黄骅坳陷区均出现了大面积的沉积区。  相似文献   
3.
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 潍北凹陷主要有 2 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 个不整合面,其中 Ng/Es4(Ng/Ek1)及 Ek2/Ek3 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 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沁水盆地广泛发育岩溶陷落柱,对气藏形成与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分析其对气藏的影响,通过对陷落柱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沁水盆地陷落柱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在平面上成群集中分布,多为半截柱,直径为100~300 m,大多切穿主煤层的3号煤层;陷落柱内发育了大量破碎带及松散堆积,为煤层及砂岩中的天然气向外运移提供了通道;陷落柱形成并切穿煤层以后,使煤层压力降低,为柱内及附近的煤层气解析提供了条件;陷落柱还沟通了煤系地层上、下相邻的含水层,致使不同地层之间水动力发生联系,使得解析出来的天然气以游离态或伴随地下水循环运移至上覆地层中。因此,除个别情况起到输导作用在浅层形成新的气藏外,陷落柱对煤系地层中的气藏常起到破坏作用,在其周围形成煤系地层含气量低值区,致使天然气中甲烷含量降低,氮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但陷落柱的影响范围较局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要划分层次,即针对不同盆地和同一盆地不同等级的研究对象(盆地、区带和局部构造等),分别研究其输导体系特征以及其对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油气输导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动态性,即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输导体系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油气大规模运聚时期的输导体系才能控制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因此要恢复成藏期输导体系特征,才能有效识别其输导能力与正确预测油气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为例,深入探讨了油气输导体系的层次性与动态性,阐明了这一研究方法对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