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普遍沿用水驱特征曲线对气驱特征进行描述,尚未形成标准的气驱特征曲线及数学描述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分段关系式,形成适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的气驱特征曲线。结合室内实验和矿场生产数据分析,验证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呈双对数分段线性关系,表明气驱特征曲线能够较好地描述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拟合可确定分段关系式中的常数,能够有效预测CO_2非混相驱油效果。另外,应用气驱特征曲线还能够确定气窜发生的时机,并对CO_2非混相驱调整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快速判断。腰英台油田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_2注入12个月后,气窜发生。根据气驱特征曲线,实施水气交替注入,气窜段斜率显著下降,气窜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2.
新型表/聚二元体系在低渗介质传输能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体系中所用表面活性剂为新型甜菜碱表面活性剂Ⅰ型和新型甜菜碱表面活性剂Ⅱ型,聚合物为"大庆炼化普通干粉"聚合物。这两种二元体系与模拟大庆采油七厂原油形成的界面张力介于10~(-2)~10~(-3)mN/m数量级。为了将其应用到低渗透油藏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低渗透人造岩心中进行传输能力的实验研究。利用多测压孔物理模型,对这两种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体系在低渗透均质人造岩心中的传输能力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甜菜碱表面活性剂Ⅱ型与聚合物的复配体系在低渗透介质内滞留量分布比较均匀,各个测压点间压力差别较小,表现出良好的传输能力。与此相反,表面活性剂Ⅰ型与聚合物的复配体系的滞留主要发生在注入端附近区域,表明其传输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咸水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深部咸水层CO2驱水过程中有效埋存量评价方法.基于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确立了CO2在地层水中溶解度、CO2注入后的综合压缩系数、CO2驱水采收率3种埋存系数.以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深部咸水层为例,分析并评价了目标储层深部咸水层CO2驱水与埋存的综合潜力.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不仅具有储层薄、砂体窄小、渗透率特低的特点,而且纵向上非均质性较强,水驱开发过程中层间矛盾严重,认清纵向非均质储层的渗流规律对于有效开发特低渗透油田是十分必要的.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根据流体在特低渗透储层中遵循的非线性渗流规律,建立了基于该区块地质特征的纵向正韵律非均质数学模型,模型引入渗透率修正系数对渗透率进行修正,采用五点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与常规的达西渗流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线性渗流规律增强了储层纵向非均质性,相对高渗储层吸水能力增强,相对低渗储层吸水能力减弱;非线性渗流规律下注水压力升高,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差于达西渗流规律情况;相对低渗储层渗透率修正系数普遍分布在0.2~0.4,动用程度低;相对高渗储层渗透率修正系数普遍分布在0.6~0.8,动用程度高;在纵向非均质储层中,毛管力作用可减缓层间非均匀吸水量,故适当降低注水速度不仅可以降低注水压力,而且可以缓解层间吸水矛盾,从而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压裂过程中,液态CO2压裂液的压裂性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改善CO2压裂效果,提高CO2对页岩中原油的置换效率,提出合成硅酮CO2增稠剂的新思路:通过开环聚合和硅氢化反应,将亲CO2短链引入聚合物主链分子间,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研究了CO2增稠剂对流体黏度、流变特性和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稠剂加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均能显著改善CO2流体的流变性,其稠度系数随增稠剂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流变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当体系压力超过12 MPa后,三维网状结构的稳定性加强,表观黏度增加。相比超临界CO2驱,增稠CO2流体能提高0.01μm以上孔隙中原油的动用效率,提高驱油效率12.23百分点。研究结果为改进CO2压裂工艺和CO2增稠剂的分子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潜江凹陷页岩油储层储量丰富,其孔隙中富含多种可溶性矿物,采用CO2-纯水吞吐进行开发,不仅能利用CO2的超临界特性驱油,而且有利于提高CO2在目的储层中的埋存,有效减少CO2排放。但CO2-纯水体系能否进入页岩微纳米孔隙,并有效动用孔隙中的原油是该方法能否实施的关键。通过设计CO2、CO2-纯水和CO2-地层水的吞吐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方法,明确了注CO2、注CO2-纯水和注CO2-地层水组合的吞吐特征,总结了不同孔隙的原油动用规律和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注CO2-纯水体系比纯CO2吞吐效率高8.62个百分点,比CO2-地层水组合高12.66个百分点,CO2-纯水组合形成的酸性流体会溶蚀孔隙表面的可溶性矿物,改善孔隙连通性,提高储层渗流能力,并且能有效提高小于0.01 μm、0.01~0.10 μm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多周期吞吐后,产出液中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明显下降,表明后续注入纯水并未扩大波及体积,只是提高原油动用效率。该研究证实注CO2-纯水体系可以有效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为陆相页岩油有效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吕成远  王锐  崔茂蕾  唐永强  周霞 《石油学报》2017,38(11):1293-1298
油藏水驱后进行CO_2驱已在油田现场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油藏的高含水饱和度,导致了CO_2与原油间的接触方式发生改变,混相过程也受到一定制约。为研究高含水条件对CO_2混相驱的影响,制作了盲端微观可视化模型,进行了水驱前后CO_2混相过程微观实验。结合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的CO_2驱替实验,明确了CO_2混相驱替特征以及含水饱和度对CO_2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含水饱和度会对CO_2与原油的接触过程产生一定的屏蔽作用,注入的CO_2不能直接接触到剩余油,从而导致CO_2与原油的混相过程被大大延缓,进而导致高含水条件下CO_2驱见效时间被推迟。  相似文献   
8.
胡伟  吕成远  王锐  崔茂蕾  杨阳  王欣 《石油学报》2018,39(2):201-207
CO2混相驱作为三次采油技术一般在注水开发之后实施,其需要考虑水驱后残留在孔隙中的注入水对CO2混相驱的影响。基于常规PVT多次接触实验,采用带多点取样孔的长填砂管,在不同含水阶段分别开展注气驱替实验和气水交替驱实验,研究多孔介质中可动水参与下的多相多组分渗流规律以及不同含水率对油、气两相组分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含水率下CO2与原油仍能发生混相,CO2的注入形成了新的渗流通道,扩大了水驱波及体积。但高含水率对油相和气相间组分传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不同含水率下转CO2驱会在储层中形成不同的油、气、水三相渗流和分布特征,从而影响采出程度,而气驱最终采收率主要受注气驱油效率和水驱波及体积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压低渗透油藏衰竭开采后地层能量不足,原油脱气导致产气量较高,而产出气回注从经济和技术上来说是可行的。为了研究该类油藏衰竭开采后回注天然气微观驱油机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开展天然气驱影响因素研究,揭示衰竭开采和注水开发对天然气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应用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实验装置,在玻璃刻蚀的多孔介质仿真模型上,开展不同条件下天然气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气驱能够缓解在衰竭开采过程中原油脱气造成的贾敏效应;在目标油藏条件下,天然气驱油机理以驱替作用为主、溶解抽提作用为辅。水能够屏蔽天然气与原油的接触,在天然气未波及区内,原油被水封存难以被动用;在波及区内,天然气能够剥离水膜,与原油直接接触,在溶解抽提的作用下驱替原油。高压低渗透油藏天然气驱能够在衰竭开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扩展交联聚合物体系在高温、高盐油藏的应用,考察了有机醛交联剂GWG 分别与常规聚合物(KYPAM和KYPAM-6)、疏水缔合聚合物(AM-NVP和AM-DMDA)、抗盐聚合物(HPAM3 和NY-1)形成的交联体系的长期稳定性,优选了抗盐聚合物HPAM3 及其交联体系配方,研究了含氧量、矿化度、硬度、温度等对交联 体系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聚合物1000 mg/L+GWG 50 mg/L的交联体系,在含氧量<0.1 mg/L、100℃的条件下,普通型聚合物及疏水缔合聚合物在交联老化30 d 左右就缩水破胶,抗盐聚合物HPAM3 的交联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老化150 d 后的黏度仍为62.6 mPa·s。当氧含量低于0.1 mg/L 时,500~1800 mg/LHPAM3+35~80 mg/L GWG 的交联体系在100℃老化90 d 后仍具有较好的成胶性能和稳定性能;在氧含量<0.5 mg/L 时,1500 mg/L HPAM3 +50 mg/L GWG+200 mg/L 硫脲的交联体系的耐温抗盐性能优良,可耐温105℃、耐盐200000 mg/L(含Ca2+500 mg/L),该交联体系在100℃下老化90 d 后的黏度为124 mPa·s,远高于浓度2500mg/L HPAM3溶液的黏度(42.7 mPa·s)。图4 表3 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