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19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周期的地形起伏分量对叠加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石油物探》2004,43(2):130-134
起伏的地形可被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周期的分量。从地形起伏周期和地震排列长度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地形起伏对速度分析结果的影响。在地形起伏不同周期的分量中,当周期与地震排列长度相近的起伏分量比较大时,常规静校正产生的偏差对速度分析结果的影响会大到无法忽略的程度,这是常规静校正方法所固有的。速度分析时,为了得到可靠的叠加速度,应包含周期与排列长度相近的地形起伏分量的高点和低点位置。用模型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形起伏分量对速度分析结果的影响,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转换波叠加和AVO分析要在共反射点道集即共转换点(CCP)道集中进行。我们可以准确地算出单一均匀层中PS或SP波的转换点座标,它是偏移距、反射层深度以及波速比(v_P/v_S)的函数。本文给出计算倾斜单层和一组平行倾斜层中转换点的近似方法。数值试验表明该近似方法适用于偏移距小于目的层深度的情况。水平层状介质中转换波的旅行时可展成为幂级数。偏移距较小时取级数的前两项就可达到较好的近似结果。只要对旅行时作些校正,这种近似结果也可用于倾斜反射层。校正量可由近似转换点坐标求得。  相似文献   
3.
静校正量的评价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校正评价是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了从建模技术适应性、建模过程的质量控制、实际资料应用效果3个方面评价静校正量的思路。利用地质地貌、小折射与微测井等资料以及大炮初至特征等,建立对近地表特征的认识,判断建模技术的适应性。建模过程严格的质量控制是建立可靠近地表模型的重要保证。静校正量应用效果可以判断高频分量的精度以及幅度较大的中频分量误差。给出了复杂地表区建模技术适应性分析实例,分析了工区近地表特征,结果表明工区西部的部分区域近地表结构特别复杂,仅靠很少几口微测井资料约束下的初至层析技术很难得到较高精度的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4.
相位替换法剩余时差校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获得到好的叠加剖面和提取正确的AVO信息都要求消除道集上的各种时差,校平同相轴。将现实中使用的各种时差校正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时都存在着局限性,在经各种时差校正后的数据上仍有剩余时差存在。本文给出一种以相位替换为基础的时差校正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信号的到达时完全包含在信号的相位谱中,通过改变相位谱可达到改变信号到达时的目的。理论上,该方法可以消除任何时差,但由于参考道选取上的困难,实际上仅能用于消除剩余时差,作为静校正、动校正及倾角时差校正的补充。通过对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例子的分析,本文讨论了该方法的一些要点,说明该方法对提高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提取正确AVO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零偏移距VSP测量仅能提供以井为中心的菲涅尔带内的地下信息.偏移震源位置使反射点向偏离井的方向移动,从而提供横向的复盖信息。这种数据的常规处理导致地下映象的畸变。利用简单的射线追踪方法,可将地下映象重建到人们所熟悉的地面地震剖面的坐标系统下。这种简单的数据成像技术是以假设地层是水平的为基础,并需要一个垂直速度剖面。偏离井口放置震源的技术首先用于单偏移距震源的VSP测量。然而,来自于任何一种测量几何图形(例如井口震源的斜井VSP,多偏移距VSP等)的测量数据均可以被映象到与之相适合的地面地震剖面昕定义的坐标系统中。为了使这种测量得到最好的结果,必须确定目的区域,并用简单的模型技术优化震源的位置。任何一种VSP的测量数据都是可实现的实验结果,其本身遵循波动方程。这意味着可以利用波动方程偏移将这些数据偏移到它的真正位置。尽管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从理论上讲,波动方程偏移较之射线追踪技术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6.
复杂地表条件静校正中的3D表层速度层析反演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李博 《石油物探》2005,44(5):454-457
针对复杂山地的静校正问题,研究了利用基于初至时间的3D表层速度层析反演技术。给出了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即采用基于最短旅行时原理的射线路径追踪法计算初至波的路径和旅行时,采用同时迭代重建技术(SIRT)计算速度修正量.修改速度模型。最终的速度模型通过正演和反演多次迭代获得,不依赖于初始模型。用一个速度变化复杂的卵论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重建了横向剧烈变化的3D速度结构。对南方某山地3D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可以获得可靠的3D近地表速度模型和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7.
受现有速度建模技术的限制,对地震数据进行适当的近地表校正仍然是起伏地表偏移处理流程的重要一步。"面向起伏地表偏移成像的表层静校正方法"一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只校正高频静校正量的表层校正方法和相应的高频静校正量、高频基准面计算方法。就该文中的高频静校正量和高频基准面计算方法、高频静校正量应用后表层对数据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并结合一个简单模型加以说明。分析认为,高频基准面应该是实际地形的某种平滑结果;应用高频静校正量后表层对地震数据影响的中、低频分量还在,将在后续的速度建模与偏移过程中体现出来。给出了计算高频基准面和高频静校正量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几种常用静校正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李博 《石油物探》2006,45(4):367-372
随着地震勘探区域地表条件复杂化,静校正在资料处理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为此,对目前常用的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等方法的基本理论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层析静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区由于地形和低速带变化引起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同时讨论了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相对折射法剩余静校正和反射剩余静校正等方法,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是解决由测量误差和表层速度模型误差引起的残留短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较好方法,只要应用得当,同样适合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  相似文献   
9.
静校正是复杂近地表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步骤之-,对改善成像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地形起伏大的地区,静校正在对成像效果起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副作用。本文通过比较静校正前、后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旅行时计算的差异,研究静校正的副作用。静校正副作用表现在时间误差及空间误差两个方面,且误差随反射层倾角等参数变化。用-个在起伏地表上激发接收的具有典型构造特征的简单理论模型,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最后给出能明显表现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影响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层析成像低速带速度反演和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在地形起伏剧烈和表层低速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野外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面确定表层低速带速度是做好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基于折射波到达时或者微测井等)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可由初至波的到达时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并求得静校正量。正演使用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反演采用SIR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可看出明显改善了复杂地区(沙漠、山地等)地震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