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河街组是沾化凹陷东部五号桩-长堤地区重要的储油层系,主要目的层段为沙三段和沙二段。沙三段和沙二段主要发育有浊积扇、水下冲积扇和滩坝沉积体系,在浊积扇、水下冲积扇中发育辫状水道、扇中前缘、辫状水道间以及扇根、扇缘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辫状水道、扇中前缘砂体物性好,原生孔隙及次生孔隙均较发育,辫状水道间以及扇根砂体物性较差。其储集特征主要受岩性、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将沙二段、沙三段储集层划分为好、中、差3种类型。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2.
砂岩透镜体油运移过程模拟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砂岩透镜体油藏是岩性油气藏中增储上产的重要类型, 但目前对其成藏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通过二维实验模拟表明:砂岩透镜体自身的物性好坏对其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形成油藏的含油饱和度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 油总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成藏, 势的大小决定了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可能性。“相”和“势”相互耦合, 共同控制砂岩透镜体的成藏, 油气成藏动力( 势) 充足时成藏所需要的储层渗透性能下限就相应降低; 相应地, 储集岩渗透性能好, 要求的成藏动力条件( 势) 就可以适当降低。得出了实验条件下透镜体成藏时的“相”和“势”之间的定量模型, 为预测圈闭成藏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增探明储量技术采收率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申报探明可采储量时,关键是采收率的取值,由于油藏处在勘探评价或开发初期,受资料所限,采收率只能是应用经验公式法、经验取值法、类比法和数值模拟法求取,然后综合确定一个值,在求取过程中关键是明确此阶段采收率的主控因素,从而相对准确地求取采收率值。通过分析,明确了探明储量技术采收率的主控因素为油藏驱动类型、储层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原油地下粘度及井网密度,为此阶段科学评价采收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总被引:103,自引:12,他引:103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3层结构: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中部为仓储层,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剖面呈透镜状,油气通过砂体-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3类9种油(气)藏类型,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均构造型油气藏组合,储量丰度大;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分布范围广,横向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成藏组合。第三纪渤海湾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向渤海迁移,是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富集于邻渤海的沾化凹陷的主要原因,凹陷中受断裂控制形成的低凸起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场所。存在巨毯状输导层在下、树枝状砂岩透镜体在上的河流层序结构,是形成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前提;存在油源断裂网和将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沟通的断裂网,是它源油气向上输导的关键;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中存在圈闭,是形成次生油气藏的核心。具有类似条件的沉积盆地,可能也存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这一石油地质新理论为勘探次生油气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火成岩地层因蚀变程度不同常引起测井曲线的响应异常,特别是出现中子测井值异常变大的假象,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中对有效储集空间的识别及定量评价。基于中子测井原理,结合薄片镜下观察结果,发现高温下岩石矿物蚀变产生的含大量结晶水的绿泥石和沸石是导致高中子测井值的主要原因。当中子测井值高于30%且自然电位曲线无明显异常时,一般为非储层。在蚀变严重情况下,不宜采用与中子测井相关的孔隙度计算模型进行储层孔隙度定量表征,采用MOSTAFA模型计算火成岩蚀变层段的储层孔隙度,该模型中的岩石骨架声波时差可以采用测井曲线交会图分析法确定。以滨南油田沙四段上亚段火成岩为例,其岩石骨架声波时差的取值为167μs/m,岩性指数为1.706,利用MOSTAFA模型计算其平均孔隙度为15%。通过模型处理并与岩心孔隙度分析对比,证实若岩石骨架参数选取合适,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MOSTAFA模型在火成岩储层孔隙度评价中也同样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滨南油田蚀变火成岩储层物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充注方式层内非均质砂层油运移和聚集的二维模拟实验表明:正韵律砂层中,不同非均质程度,即不同渗透率级差的砂层,在不同的充注方式和能量条件下,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与含油层位具有差异。当渗透率级差较小时,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层比下部渗透率大的砂层和上部渗透率小的砂层更容易成为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成为含油层;当渗透率级差较大时,下部渗透率大的砂层比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层和上部渗透率小的砂层更容易成为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为含油层。反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较小时,上部渗透率大的砂层和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层比下部渗透率小的砂层更容易成为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为含油层。在稳态充注条件下,侧向充注和断层充注含油层位基本相同,含油饱和度在垂向上表现为"韵律"特征;断层幕式充注下,含油面积更大,中等渗透率和大渗透率砂层均为含油层,且在大渗透率砂层中运移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新近系地层油藏特征--以太平油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由于河流相沉积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并在凸起边缘部位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因此济阳坳陷新近系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太平油田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馆陶组下亚段,根据构造演化、沉积储层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认为“网毯式”输导体系是该油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古地貌控制了地层的分布和储层的发育程度;地层超覆边界控制了各砂层组的含油性,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地层油藏组合。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针对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以凤山一冶里亮甲山组为主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的实际情况,从油源、储层、油气运移通道、配置关系及压力平衡等角度对潜山内幕油气藏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对该套地层应在充分考虑潜山的地质结构、沉积体系、油气生排时期的压力以及生油层和储集层的埋深关系等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9.
从成藏演化论稠油形成机理--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沉积埋藏史、生烃史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确定烃源岩生、排烃及油气运聚期次;结合稠油物理、地球化学性质复杂变化的特点,以阶段性成藏各过程为线索,分析各阶段稠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理清了稠油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石油稠化模式,总结了石油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多种烃源岩、多个成藏期及多种石油稠化作用控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观点,拓宽了研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波动分析法原理,结合惠民凹陷地质条件,把惠民凹陷划分为4个地质波动单元,在各单元建立从单井到区域的波动方程,通过寻找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周期波,判断沉积缺失的原因及缺失量.研究结果表明:沙四段和孔店组普遍遭受剥蚀,但地层剥蚀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凹陷边缘靠近隆起区或边界断层附近,而凸起区的剥蚀厚度较小,且孔店组的地层剥蚀厚度明显大于沙四段的,凹陷内部的剥蚀厚度较小,对其内部烃源岩的破坏作用较小,有利于已生成烃类的保存.因此,沙四段上亚段和孔二段烃源岩应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