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西北巴拉望盆地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第三系生物礁储层中,该区生物礁形态多样,类型复杂,预测难度大。针对该区礁灰岩的储层特点,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和钻井等资料,以地震沉积学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属性和波阻抗反演划分有利储集相带,交叉应用AVO技术和烃类检测等技术研究含油气性。初步探索出1套适合于该区生物礁识别和预测的方法,摸清了礁灰岩的分布规律和储层特征,预测了生物礁的平面分布范围,划分了有利勘探相带,为该区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区域演化4个方面展开,揭示黄河孤东地区三角洲的沉积演化及地貌成因.三角洲地区同样是工业污染物汇聚的地方,为了解我国近现代工业在沉积过程中对三角洲环境的影响,特别以孤东油田某油井做为中心进行土壤取样,并进行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实验分析证明黄河三角洲孤东湿地环境以铜、锌、砷等重金属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3.
在任丘油田南部的一口典型开发井周围5个剖面中共采集15个土壤样品,索氏提取法提取有机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美国环保署(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受到严重污染;PAHs总含量随深度增加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峰值出现在约20 cm深度处;萘、芴、蒽、菲等低环芳烃占有很大比例,萘的含量最高;PAHs含量随环数的增加有递减趋势,但在距油井较近的剖面中高环芳烃含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低环芳烃主要分布在0~20 cm深度范围内,中高环芳烃主要分布在20~30 cm深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束鹿凹陷西斜坡位于冀中坳陷南缘,是一个典型的东断西超窄陡型斜坡带。其资源转化率低,勘探潜力较大。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原理与方法,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结合的新理论与新技术的手段,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深入分析了区内沙二段油气藏类型、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束鹿斜坡外带沙河街组地层遭受剥蚀,坡上不整合带是斜坡带常见的油气聚集场所,主要发育地层油藏以及少量岩性油藏。在斜坡带内带的鼻状构造和断块,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而且砂砾岩体厚度大、连通性好,因此在断层和岩性双重因素的控制下易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并总结了断裂坡折带砂体上倾尖灭型成藏模式,顺、反向断层联合控藏和断块鼻状构造隆起成藏模式等模式,对束鹿西斜坡勘探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火山碎屑岩储层组分复杂、矿物易于转化及孔隙演化过程复杂等问题,应用测井、录井、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多手段综合分析方法,对缅甸Shwebo次盆中央岛弧带古—始新统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岛弧带整体为三角洲—浅海沉积,潜在储层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与砂岩。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微裂隙溶蚀孔为主,残余粒间原生孔隙次之,孔隙度为4%~14%。火山活动、凝灰质组分含量及成岩压实与胶结作用是控制该区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明确了影响研究区储层质量的控制因素,对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可靠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钻井资料,在地层分析和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结合油样、油苗、岩芯和露头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对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地区新生代盆地烃源岩发育时代、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苏拉威西地区新生代盆地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是古新统—始新统,普遍含煤或碳质泥岩,有机质类型为偏腐殖型,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具备油气兼生的能力;古新统—始新统烃源岩沉积相带为河流—沼泽相和潮坪—潟湖相,主要残存于裂谷期断层控制的坳陷内,主体部位烃源岩热演化已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具备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充足烃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