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白马庙气田蓬莱镇气藏储层致密 ,孔隙结构复杂 ,非均质性强 ,单井产能低 ,研究储层特征和受控因素 ,加强储层改造方是气藏效益开发的出路。储层精细研究揭示 ,气井产能受沉积相和构造条件控制 ;高、中产井与大而厚、物性好的河口坝、河道砂坝沉积微相有关 ,纵向上具很强的层段性 ,主产层集中在Ⅳ~③、Ⅲ~③两套砂组 ,其钻探成功率分别达 82 %和 10 0 % ;平面上多分布于主体构造和东南鼻状突起 ,二者高、中产能井分别占 30 %和 70 %。在深入的地质研究和储层压裂评层选井的基础上 ,采用多层打开、分层压裂、多层合采的方法可提高气井产能 ,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压裂评层选井的综合配套技术。采用该技术优选出 19口井 ,已实施 5口井全获成功 ,气产量成倍或十几倍增加 ,其中白浅 4 5井气无阻流量高达 18× 10 4m3 /d ,白浅 38井投产 16 5d净增产值 10 0余万元  相似文献   
2.
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马庙蓬莱镇气藏属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气藏,也是以次生溶孔为主的致密砂岩体次生气藏.气藏具有近常规孔隙型和非常规裂缝-孔隙型两类储层,总体上具孔径小、喉道小、孔喉配位数小、宏观缝少、微裂缝发育、孔隙结构复杂、连通性差的特征.从砂岩储集特征的研究入手,分析了气井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提高气井产能的相应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气藏砂体规模小但砂体多且相互叠置;单层产能低但多层射开可积少成多.因此在精细地质评价基础上,采取多气层打开、分层压裂改造、分层测试和多层合采的方法可提高气井产能.  相似文献   
3.
白马庙气田蓬莱镇气藏加砂压裂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弋戈  杜诚  周朝定  陈古明 《钻采工艺》2003,26(Z1):21-25
白马庙气田蓬莱镇气藏属致密砂岩气藏,于1997年5月投入试采.气井原始产能低,多数气井如果不进行储层改造则无工业性气流.迄今为止气藏共有29井次进行了储层压裂改造,压裂有效20井次.文中从压裂施工曲线拟合、试井资料解释及气井生产效果等方面对气井压裂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影响气井压裂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该气藏下一步储层改造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气井在生产过程中,产能下降的原因有地层压力下降引起的自然递减和产层物性变化引起的额外递减,采用不同时期试井得到的产能方程可以计算两种递减各占的比重。文章研究了气井产能方程的结构,看出气井在理论条件下,二式中的A、B值不发生变化;但当地层出水、井底积液等情况时,A、B值会发生变化。通过对平落坝须二气藏单井产能方程中的A、B值的变化分析,认为须二气藏各井无论是否出水,均存在额外递减,亦即各井的产层在生产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气井出水会造成有效渗透率下降,生产压差额外增加,导致气井产能下降,产量递减幅度明显增大,这对单井影响较大;建议对存在井底积液的气井尽快考虑带液措施,以避免产层进一步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5.
白马庙蓬莱镇气藏沉积微相与气井高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马庙蓬莱镇气藏属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气藏,也是以次生溶孔为主的致密砂岩次生气藏。其沉积环境属于湖成三角洲相,并以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形成主要储层的沉积微相是分流河道砂岩、河口坝砂岩等微相以及微相的相组合砂岩。从沉积相带和砂体展布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的研究入手,剖析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展布规律、储层优劣及气井产能高低的控制作用。认为:沉积微相制约气井,特别是高中产井的分布,对储集最有利的相带是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各种砂体,其次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各类砂体,其中又以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微相的两河汇合、分叉处最好,其砂体厚度大,分布广,有效储层厚、有效储层概率高,物性好,气井产能高;其次依次为分流河道、河道坝和远砂坝等微相;在有利的构造与储层叠合处,储、渗条件最好,是井位部署的首选目标区。  相似文献   
6.
川西坳陷邛西构造须二段裂缝特征及期次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2年随着邛西3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揭开了川西坳陷邛西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勘探开发的序幕。该区须二段气藏为裂缝-孔隙性气藏,储层以致密碎屑岩为主,之所以能成为有效储层是因为与裂缝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该地层裂缝类型、力学机制和特征参数的综合定量化分析,探讨了裂缝发育的机制、控制因素和期次。结果认为:邛西构造须二段主要发育近南北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4组裂缝,近南北向的裂缝较北东向裂缝发育;区内裂缝以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为主,次为近水平成岩裂缝、滑脱裂缝以及与异常高压有关的裂缝;构造裂缝主要在印支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形成,成岩裂缝的形成时期比较漫长,与异常高压相关的裂缝主要在白垩纪形成。裂缝的形成、发育期次和规模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事件,且两者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岩性、层厚、断层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裂缝发育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有水气藏在四川盆地分布广泛,该类气藏的气井往往在生产一段时间后出水,由于气水两相流动,使得这种气水同产井的垂直管流压力计算比较繁琐。文中采用是一种适宜现场应用的计算气水同产井流压的经验方法。该方法通过部分参数元因次化,统计分析得到计算流压的经验式,进而直接利用气水同产井的生产水气比和井口压力计算流压,简便、易操作。现场实例应用证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川西坳陷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缘,夹于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位于坳陷中的邛西构造长轴方向与龙门山近于平行,为近南北向展布的潜伏构造。利用声发射法、岩石磁组构法、超显微构造分析等,结合区域构造变形历史,恢复了邛西构造的构造应力及其转变。结果表明,自中生代到新生代,邛西构造大致经历了4期应力场体系,中生代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别为NW—SE向和NE—SW向,而新生代最大古应力转变为EW向和现今的NW—SE向。进一步的分析揭示邛西构造所记录的局部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变形和演化呈较好的耦合关系,自中生代到新生代邛西构造的应力场发生了多次转变,这种转变暗示中、新生代龙门山及邻区构造变形体制的差异。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晚三叠世挤压变形是邛西构造最大古应力呈NW—SE向的原因,而印支晚期龙门山构造带左旋走滑挤压应变和四川盆地的顺时针旋转则导致盆地局部区域最大古应力呈NE—SW向,即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中生代受控于左旋走滑挤压应变体系;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引发的高原物质东流,在高原东缘表现为龙门山及邻区发生近东西向收缩变形,在邛西构造表现为一组EW向最大古应力,而龙门山断裂后期的右旋走滑兼挤压作用再一次改造邛西构造的应力场呈现今的NW—SE向。可见,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及邻区的应变体制是大陆碰撞事件的响应,为左旋走滑挤压。鉴于以上特征,认为川西坳陷乃至四川盆地是在龙门山构造带中、新生代走滑和逆冲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走滑挤压盆地。  相似文献   
9.
平落坝须二段气藏储层基质物性差,裂缝发育,系次生溶蚀孔和发育的裂缝有机配置的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体储层,文章从砂岩粘土矿物含量,类型及赋存方式,阐明了水敏,水锁疚是储层潜在伤害的主导因素,以多项岩心实验方法,研究了储层敏感性伤害类型,程度及相应的对策,建议,认为:储层气测速敏属弱-弱偏中,其伤害程度为16.2%-39.9%,水敏,水锁效应强,伤害程度达80-96%,应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及严格控制各种作业过程中水,特别是低矿化度水(小于25000mg/L0进入地层;应力敏感性强,当压力升至48.3MPa时,孔隙度损失为15-50%,渗透率损失高达87-94%,且围压撤消后渗透率很难恢复,因此气藏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生产压差的控制,避免因地层压力下降太快而导致微裂缝和小喉道的过早关闭。  相似文献   
10.
邛西构造须二段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裂缝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微观薄片分析,结合岩心与地表露头资料,对邛西构造须二段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裂缝的类型、特征、期次及其参数分布进行了研究。邛西构造上三叠统须二段储层发育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缝3种类型的微观裂缝,其成因以构造微裂缝为主,此外还有成岩微裂缝以及与异常高压有关的微裂缝。微观裂缝具有5次充填序列,反映了3次构造破裂事件以及1次成岩破裂事件、1次与异常高压有关的破裂事件。微观裂缝是该区重要的储集空间,对改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储集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