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无线电   4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斯大林时代,音乐家因单纯创作技巧问题得咎并不鲜见。比如肖斯塔科维奇就经历过2次大批判(1937、1948),后一次似乎还“揭批”出了一个“形式主义集团”,“主犯”是写过《莫斯科-北京》的穆拉杰里,却捎带上了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等苏联大作曲家。  相似文献   
2.
高手低调     
追星可谓现在一大热门景观,以至于某国足球队的随从,都敢呵斥国内的省级官员,可见其来势是一波比一波凶猛。有人觉得,古典音乐这一块,也得来上这一手。于是偶像级明星成批出炉,远的有不惜在池塘里演奏电子小提琴的漂亮美眉,近的则有长相类似木村拓哉的钢琴圣手,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3.
4.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电影有一阵子没恢复过元气来,于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大行其道,不管是俄国的还是外国的,拿来就是,完成年度生产指标就行。当然其中也不乏佳作,比如《奥赛罗》、《堂吉诃德》和《静静的顿河》。1955年,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牛虻》,肯定不属于上一种,小说也没什么名气在中国和苏联除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