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3篇
  免费   1126篇
  国内免费   860篇
电工技术   1015篇
综合类   949篇
化学工业   1257篇
金属工艺   746篇
机械仪表   801篇
建筑科学   771篇
矿业工程   382篇
能源动力   273篇
轻工业   937篇
水利工程   276篇
石油天然气   519篇
武器工业   164篇
无线电   1060篇
一般工业技术   905篇
冶金工业   408篇
原子能技术   195篇
自动化技术   1601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508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562篇
  2013年   644篇
  2012年   773篇
  2011年   779篇
  2010年   753篇
  2009年   736篇
  2008年   745篇
  2007年   737篇
  2006年   677篇
  2005年   607篇
  2004年   437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34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Loss of β-cell mass and function can lead to insufficient insulin levels and ultimately to hyperglycemia and diabetes mellitus. The mainstream treatment approach involves regulation of insulin levels; however, approaches intended to increase β-cell mass are less developed. Promoting β-cell proliferation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inhibitors of dual-specificity tyrosine-regulated kinase 1A (DYRK1A) offers the potential to treat diabetes with oral therapies by restoring β-cell mass, insulin content and glycemic control. GNF4877, a potent dual inhibitor of DYRK1A an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 (GSK3β) was previously reported to induce primary human β-cell prolifer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Herein, we describe the lead optimization that lea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GNF4877 from an aminopyrazine hit identified in a phenotypic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campaign measuring β-cell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3.
4.
磷石膏堆场的渗流及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可靠度取决于磷石膏物理力学参数的准确性,因此开展磷石膏工程特性研究十分必要。根据我国不同磷石膏堆场的试验数据,分别对磷石膏的物理性质、击实特性、渗透特性、固结特性和强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磷石膏强度、压缩、渗透特性均与其压实程度密切相关,相同压实程度不同堆场磷石膏的物理力学性质相近;磷石膏渗透特性与其晶体形态有关;磷石膏在荷载作用下具有长期蠕变变形特性,磷石膏堆场封场后仍会发生较大沉降;深部磷石膏破坏时的应变大于浅层磷石膏;磷石膏剪切破坏时产生负孔隙水压力,实际工程中可通过测试孔压的变化了解堆场坝体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5.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封盖条件,其中以微幅构造为主。据此,重新认识并划分出区块新的次生褶皱背斜单元、向斜单元和斜坡单元,获得了不同次生褶皱构造单元的开发特征。结果表明,高、低产井分布与次生褶皱背斜、向斜相关性高达92%。其中: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背斜变化较缓、呈隆起状的“平台”,且煤层顶板以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封盖性较好;低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向斜,同一井台各井开发效果差异表现为从向斜条带轴部—向斜条带内—向斜条带外的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不断增加,到向斜轴部的距离大于向斜曲率半径73.5%的范围为主力产气区,小于向斜曲率半径40.0%范围为产水主力区。这对煤层气新井部署、生产管理、开发调整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动态评价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大型碳酸盐岩溶洞型油气藏,其储渗空间主要为大小不同的溶洞、裂缝带、溶蚀孔隙等组成,该油气藏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单纯用静态资料来认识这类油气藏是非常困难。文章提出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和信息进行该类型油气藏研究的新思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处理非线性相关参数预测方面的优势,并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试井成果,选用已知油井的产量、油嘴、油压、含水率、气油比、原油密度等6个开发动态参数作为样品输入数据,推导出影响油气藏开发的重要参数(地层系数)与生产信息的关系,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储层参数的结构模型。通过塔里木盆地塔河油气田实例研究,说明了利用动态信息评价油气藏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储层预测和非均质性分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LNG冷量优化集成利用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将相继在沿海地区建成多个LNG接收站,每年将进口数以千万吨计的LNG,同时携带数着巨额冷量,而这些冷量可用于发电、空气分离、制造干冰、低温冷库等众多领域。基于国外LNG冷量利用现状,指出我国即将展开和实施此项技术还存在着:过程火用损较大,缺乏系统、全面的LNG冷量利用技术的研发指导机制,以及宏观调控力度薄弱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发展LNG冷量的集成利用方案,可为此类技术的研发利用提供新思路。以福建即将进口的LNG为例,模拟了空气分离与干冰制备的集成工艺流程,结果表明:福建每年进口的260×104t LNG可以冷却290×104t空气,相当于60000 m3/h的氧气制备规模,还可以生产100×104t的干冰,其过程火用损较小;其剩余的高温位冷量可应用于低温冻结库或冰灯等项目,这对主体装置的实施效果和过程火用损的影响较小。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可灵活控制冷却空气的液化率,基本不用冷却循环水,流程简单,设备投资少,能耗低等。  相似文献   
8.
本系统采用LabVIEW对无线电监测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开发用户界面。在Delphi平台上运用远程访问服务实现了无线电车载监测站与中心固定站的通讯。LabVIEW主程序对通讯子程序进行调用。  相似文献   
9.
吐哈油田部分区块地层压力系数小于0.9,常规水基压井液对储层伤害大,若使用油基压井液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实验优选出了一种低密度水基微泡沫压井液。该压井液具有密度低、泡沫强度高、稳定性好、携砂能力强等优点。现场应用表明,低密度微泡沫压井液稳定时间大于48 h,密度在0.70~0.99 g/cm3之间可调,抗油污染能力强,抗油大于8%,抗温在100℃以上,岩心污染后渗透率恢复值大于80%;并且施工方便,成本低,具有储层保护能力,使用微泡沫压井液的井表皮系数在0.20~2.34之间。  相似文献   
10.
采用HF HNO3溶液化学腐蚀 ,在硅片上制备减反射效果优良的多孔硅太阳电池减反射膜 ,借助原子力显微镜 (AFM)和X光电子谱 (XPS)对其表面形貌和成分进行观察 ,发现该膜与电化学阳极腐蚀得到的多孔硅具有相似性 ,其主要成分为非化学配比的硅的氧化物SiOx(X <2 )。采用带积分球的光度分光计 ,测得形成多孔硅减反射膜后 ,硅片表面反射率大大下降 ,,在波长 330~ 80 0nm范围反射率只有 1 5~ 2 9%。研究指出这种强减反射作用 ,与多孔硅具有合适的折射率及其多孔特性的光陷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