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3篇
轻工业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谭小芳 《商品与质量》2010,(19):114-116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2.
谭小芳 《建材与装饰》2010,(4):I0002-I0003
业务员是公司业绩创造的主体,如蜂巢之中的工蜂,蚂蚁中的工蚁,这种组织架构才能极大的保持着管理的良性发展。虽然他们人群众多,但是都处于架构的低层,除了做事之外还是做事。  相似文献   
3.
如今,人才流失已经成了许多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大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执行力强的人才招不到,小企业需要的低起点的"白纸"也招不到.人才,在企业需要的时候,如人间"蒸发"了一样."用人留人",成了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为了留住人才,企业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企业如何才能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4.
重拾工匠精神是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工匠精神的回归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必须承担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应转变重技能轻素养的育人方式,在充分理解工匠精神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切实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1、沉默策略 沉默策略的应用背景特点为: 首先,企业没有重大的产品质量等实质性问题,而只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使品牌受到威胁时,企业的决策者预计阐述的解释将对抗大多数的公众情绪(包括消费者情绪、股民情绪等),则可以保持沉默. 其次,当企业解释的理由与媒体报道的方向不一致,而二者能很清楚地分辨出谁是谁非时,企业处于弱势时也应该保持沉默. 第三,当行业专家的解释对企业不利,而企业也无法找到强有力的反驳证据时,企业也应该保持沉默. 2、围魏救赵策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固然是最基本的应对方式、最常使用的商场战术,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危机发生之时面临的攻势强劲,有四面楚歌之虞,为求自保,当然就不能硬碰硬,需要采取避实就虚策略,引导舆论分流,也为反攻准备了相应的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7.
谭小芳 《五金科技》2011,39(1):98-100
从某种角度看,品牌营销和娱乐圈一样,许多人为了一朝成名,千方百计要在人前增加曝光率,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条件也要上。因为社会上很多人都关注花边新闻,于是就投其所好搞点绯闻来争夺眼球、吸引目光。现在的一些品牌,似乎难耐寂寞,总想借助广告来寻求点热闻,  相似文献   
8.
企业该如何激励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是我们经常探讨的问题。在教育学当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做"启发教育"或者叫"赏识教育",什么叫启发教育呢?顾名思义就是用启发的方式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方法延伸到管理领域,暂且叫它"激励管理"。激励管理就是充分认识到职工的内在潜力和优点,不断进行激励和鼓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继而发挥团队作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工作当中,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没有创新精神,这个国家不会繁荣;一个国家没有创业精神,这个国家也不会昌盛.创新、创业,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主题词. 创业,不单解决的是今天的温饱与就业,更重要的是实现梦想.有一首歌中唱到:"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在现实中,整个社会都在追梦与圆梦.国家在为实现国富民强、和谐共融的梦而全民奋斗;企业在为实现社会责任、股东利益及企业家的理想,而励精图治、全员奉献;个人在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孜孜以求、坚持到底.创业,更重要的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为社会减压增富.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大运动品牌对体育赛事资源的争夺愈加激烈。俗语说"无利不起早",赞助体育赛事,争夺体育营销资源,究竟能为品牌和企业带来哪些利益?体育营销又应当注意哪些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