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44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17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16篇
建筑科学   14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8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2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以安徽碧山117线10 kV配电线路为研究对象,在给定线路参数和环境参数的情况下,建立配电线路直击雷跳闸率和感应跳闸率的计算模型,并计算了雷击跳闸率,利用运行统计数据进行了结果验证,证明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对比研究了10 kV雷击跳闸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绝缘U50%越高,雷击跳闸率越低;线路平均高度越高,雷击跳闸率越高;平均雷暴日增加,雷击跳闸率上升;土壤电阻率增加,雷击跳闸率上升,但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沿海批发商品到全国各省会进行小量批发和零售的商户而言,统计货物每月每年销售情况、利润利率以指导进货的种类、数量和进货月份非常重要。设计一款基于SQL Server 2008R2数据库和VS2010平台下的托管C++编码的枕套经营管理软件。在满足以上需求的情况下,替代现有的记账方式,通过简单的操作选取参数结合软件内部提供的SQL查询语句或者向数据库请求执行的存储过程以提供丰富的查询功能,并把结果导出到Excel表格进行更直观的观察,该软件经过一年半的调试和使用之后显示出了对进货商和批发商双方良好的进货、销售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可满足第二代北斗客户端用B3波段载频滤波的声表面波(SAW)射频滤波器。该滤波器采用“5换能器纵向耦合结构+谐振器”的混合型设计方案,在充分考虑了SMD3030A封装及键合引线寄生影响后,成功研制出-1 dB带宽35 MHz、插入损耗2.2 dB、矩形系数1.9的滤波器产品。结果表明,仿真与实测吻合性较好,证明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也在增加,电网事故将导致相邻发电厂厂用电系统出现瞬时低电压穿越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节能效果显著,变频器在发电厂获得广泛应用,而低电压穿越又可能引起发电厂内变频器跳闸,进而导致全厂停电,这类事故已发生多次。文中以发电厂给煤机变频器为例,分析低电压穿越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结合生产现场经验,从安全性、经济性分析防范措施,提出优化DCS控制逻辑和变频器控制电源是防止变频器低电压穿越事故的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抑制SCM/WDM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利用SCM/WDM光纤通信系统中信号经过两次调制这一特性,提出了一种在SCM/WDM系统中容易实现的抑制载波的光学单边带调制技术。抑制载波的光学单边带调制信号具有很大的调制深度,即通过抑制载波可以有效的增大了调制深度,进而可以减小调制器的外加电压升高而激发的一系列有害的非线性效应。实测的调制信号的频谱只剩下了半个边频,有效地减小了光信号的频带宽度,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群速度色散对信号的劣化。接收机灵敏度的实测图表明,利用文中所述的抑制载波的光学单边带调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达3-5dB。  相似文献   
6.
针对用于曲面拟合的逆向工程散乱数据点云,提出一种先加权中值滤波,再小波包分析滤波的新滤波方法。为避免繁琐的编程,充分利用M atlab中的小波包滤波函数,提出VC 与M atlab混合编程编制数值计算程序的方法,并用实际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燃煤热水锅炉的特点,在进行优化控制时提出了“在燃料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炉膛温度为目标函数寻找最佳空燃比”的思想,对该思想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并给出了实际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8.
9.
介绍消防级磷酸一铵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要求,重点对配酸工艺的优化改造进行阐述。针对消防级磷酸一铵主含量(w(P_2O_(5水溶))/w(P_2O_(5总)))主要受配制混合磷酸中杂磷质量比(w(总杂质)/w(P_2O_(5总)))稳定性的影响,对配酸槽计量装置进行了优化改造。运用流体流量与截面积和通过该截面积流速的关系,在配酸槽增设液位计量刻度尺,可根据工艺配酸要求,利用液位与流量对照表进行准确配酸。改造后,混合磷酸的杂磷质量比波动小,消防级磷酸一铵主含量稳定,保证了消防级磷酸一铵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A novel dendrimer‐templating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CuO nanoparticles and the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ordered inorganic–organic CuO–G2Td(COOH)16rice‐shaped architectures (RSAs) with analogous monocrystalline structures are reported. The primary CuO nanoparticles are linked by the G2Td(COOH)16 dendrimer. This method provides a way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properties of primary CuO nanoparticles in the ordered hybrid nanomaterials by using the 3D rigid polyphenylene dendrimer (G2Td(COOH)16) as a space isolation. The primary CuO nanoparticles with diameter of (6.3 ± 0.4) nm are synthesized via four successive reaction steps starting from the rapid reduction of Cu(NO3)2 by using NaBH4 as reducer and G2Td(COOH)16 as surfactant. The obtained hybrid CuO–G2Td(COOH)16 RSA, formed in the last reaction step, possesses a crystal structure analogous to a monocrystal as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In particular,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RSA is monitored by UV–vis, TEM, and X‐ray diffraction.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dendrimer in the RSA formation process. The obtained results illuminate that Cu2+? COO? coordination bond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bridging and dispersing the primary CuO nanoparticles to induce and maintain the hybrid RSA. More importantly, the RSA is retained through the Cu2+? COO?coordination bonds even with HCl treatment, suggesting that the dendrimers and Cu2+ ions may form rice‐shaped polymeric complexes which could template the assembly of CuO nanoparticles towards RSA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feasi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employing the peculiar dendrimers to in‐situ build up hybrid architectures which could further serve as templates, containers or nanoreactors for the synthesis of other nano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