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75篇
电工技术   652篇
综合类   11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9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CIGRE直流工作组的多馈入直流短路比(MISCR)的定义,引入直流权重因子,建立了分层接入方式下直流落点的稳定性指标,井结合经济性指标,构造线性权重的目标函数进行落点优化。算例分析表明本研究方法切实可行,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2.
负荷特性对特高压紧急直流功率支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互补群能量壁垒/扩展等面积准则分析多机系统中特高压直流紧急直流功率支援(EDCPS)提高暂态稳定性的机理,研究了大扰动下恒阻抗—恒电流—恒功率(ZIP)静态负荷模型、感应电动机(IM)负荷模型对特高压EDCPS效果的影响,深入分析了送、受端网区ZIP静态负荷模型中不同比例的恒功率有功负荷、恒电流有功负荷、恒阻抗有功负荷及其不同比例感应电动机动态负荷对特高压EDCPS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大扰动下IM比ZIP负荷吸收更多有功。送、受端IM负荷对大扰动后EDCPS下的功角稳定性影响是相反的,送端改善其支援效果而受端则恶化其效果;至于全网采用综合模型后相对于ZIP模型对功角的影响,要衡量送、受端网区负荷量的大小,若送端负荷小于受端负荷则恶化支援下的功角稳定性,需适当增大直流提升量或适时提前投入功率支援。  相似文献   
3.
随着特高压电网的不断建设,可供特高压输电线路经过的通道逐渐变得有限,线路走廊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提高现有输电走廊的利用效率,有必要研究±800 kV特高压线路同塔双回输电技术.对换流站电气设备和架空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研究认为,换流站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可与以往单回线的相同.对于±8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工程,由于线路之间的互感作用,其参数会有所改变,对线路上的过电压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8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采用V形绝缘子串的悬挂方式,与中国以往±800 kV单回V形绝缘子串水平排列的悬挂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分析研究表明,±8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工程的空气间隙,决定于操作过电压.依据±8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工程操作过电压仿真计算,以及±800 kV同塔双回真型塔放电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绝缘配合研究,推荐了±800 kV同塔双回直流线路最小空气间隙距离.  相似文献   
4.
±800kV/4750A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800 kV/4 750 A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并通过了型式试验。分析换流阀研制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从工作原理、运行工况、电气拓扑和宽频模型等角度完成对换流阀的物理解构;研究换流阀设计开发工作所涉及的暂态电磁特性分析技术、非线性组件协调配合技术、晶闸管反向恢复过程的解析逼近与动态仿真模型、抗震设计技术、换流阀系统热力场分析与冷却技术、自适应换流阀触发监控系统等系列关键技术。从关键零部件、阀模块样机及阀塔样机研制3个层面分析换流阀样机的主要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2012年9月12日楚穗特高压直流发生了因穗东站交流系统接地故障导致的直流差动保护(87DCM)动作跳闸事件,暴露出原87DCM保护不仅定值偏小、延时较短,而且逻辑算法中有积分特性,不能满足区外故障时正确不动作的要求。为了提高保护的可靠性,设计了无积分特性且具有告警段、速动段、灵敏段的三段式87DCM保护,并提出了各段定值的整定原则。利用RTDS对改进后的87DCM保护进行了校核,结果表明该保护满足选择性、可靠性、灵敏性、速动性要求。目前该保护已在高肇、兴安、楚穗、牛从、普侨直流工程中全面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电网结构上有效解决传统两端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因大容量功率传输对受端交流系统冲击较大的问题,该文提出了采取分极接入交流电网的方式,将直流功率输送至2个不同区域、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中。建立了分极接入模式下交直流系统的等效模型,给出了分极接入短路比定义,并分析了分极接入模式下短路比对功率传输能力的影响;基于对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分层结构的分析,对分极接入控制系统结构配置方案进行优化;以河南电网2020年规划为依据,应用PSCAD/EM TDC仿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并对故障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一极发生故障对健全极功率传输的影响,验证了分极接入的优势,为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电网规划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交流电网不同电压等级的运行方式,为缓解大容量直流接入受端电网后的潮流疏散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直流落点选择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考虑到直流分层接入电网的特点及影响,建立了直流分层接入电网的综合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法)建立了对应的直流分层接入落点选择策略。以实际电网中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为例,采用所提方法评价了不同的直流分层接入方案,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所提方法可方便地应用于对实际规划电网中直流分层接入落点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800 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阀厅空气净距设计是特高压直流工程实施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换流站阀厅内部有空调系统调节,大气密度、温度、湿度等都不同于标准气象条件。为此,采用g参数法对非标准气象条件下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进行修正。该方法基于大气密度修正系数k1和湿度修正系数k2,系数k1和k2由阀厅气象条件和因子m、w共同确定,而因子m和w则取决于参数g。由于参数g在获得时需要通过待求的空气间隙距离d,因此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多次迭代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最新的g参数曲线得到的空气净距略小于按照以往曲线所得结果,且由于误差限制该方法适用于海拔≤2000 m的修正。将该方法应用在浙西±800 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阀厅空气净距设计中,得到了阀厅内主要位置的最小空气净距,其中直流侧高压母线对地推荐最小空气净距≥8.7 m。  相似文献   
9.
王庆  石岩  陶瑜  韩伟 《电网技术》2007,31(17):1-6,10
我国将在±800kV向家坝一上海特高压直流系统中采用双12脉动阀组串联接线方式,针对该方案的特点,提出特高压直流控制系统的稳态运行控制策略和功能分配策略,实现特高压直流系统的稳态运行和双12脉动阀组中单一阀组的投退顺序控制。介绍该控制策略方案的分层结构和核心控制模块的实现方案,并通过EMTDC仿真验证了单一阀组投退顺序控制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方案完全满足特高压直流系统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刘艳华 《广东电力》2008,21(12):23-25
±800kV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必须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为此,在一次接线上采用了双12脉动阀组接线,使得一个阀组故障时仍可传送一半功率。对应新的接线形式,云广工程控制保护系统的设计从合理的层次结构、功能划分、通信网络结构以及抗干扰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