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53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3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9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与孟子是不同的儒者,不能因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不同而认为荀子是歧出之儒。认为荀子是歧出之儒的种种理由值得商榷。事实上,在儒学中荀子与孟子的思想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告子与孟子在对人性认识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人性的方向、人性的内涵、人性与仁义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告子认为"生之谓性",人性本是无善无恶,只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才变成了善或者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他把人之为人的本性,即人性本善的道德根源建立在人与生俱来的内心之上,由此把人性问题诉诸个人的道德自觉,突显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和修养中的道德自律性。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时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繁荣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核心观念。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整个正统文化的基础。《论语》《孟子》两书中的性观念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构成了整个中华文化性观念的基础。两书一脉相承,在承认性欲望的基础上,以礼为外约,以道为皈依,实现了内约外束的统一。先秦儒家的性观念,为我们审视和解决当下社会性问题,提供了文化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孟子认为"仁"来源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把"仁"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去,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设计的理念,便形成仁政。仁政以民众的利益为诉求,是民本思想的根据,民本思想是仁政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9)
孟子建构了善的来源、善的本质、善的修养、善的实践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明确了"善"的形成机制和践行机制。合理继承孟子"善"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善美保定"的社会实践提供了路径选择和顶层设计方案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7.
许果 《消防与生活》2010,(10):48-48
工作中有许多人经常说:“这种事情不是我做不到,只是我不愿意做。”《孟子》中所说的“不为也,非不能也”,就是指这种人。面对一项工作或者任务,能不能干或许你决定不了,但愿不愿意干却是你首先要做的选择。胜任所代表的不仅是能力,还有道德、责任感等职业素养。有些人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需要多么高的职业技能,而是需要热情、谨慎与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6):99-106
英语世界关于《孟子》的理解与阐释历经180多年,译本诸多。通过探究《孟子》七个英译本中比喻意象的转换与变形,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意象的投射与缩放等角度对《孟子》中比喻意象进行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意象及其喻意进行理解和阐释时,语言意象的转换呈现出一致、相似或是完全不同的特点,翻译具有多样性。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再现喻体对象,凸显了不同语言文化的译者理解、认知以及描述世界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现代意义,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孔孟荀孝道思想是我国孝道文化的基础。其内容包括孝与敬、孝与悌、“几谏”,以及对不孝的否定等内容。从现代视角看,孝道体现了人的精神修养,可以增强人的责任感,维持社会的稳定,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然其中也有诸如提倡以“孝”治天下、强调忠孝等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者认为《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章道出了性善论的根基,但这只是一个误解。原因是学者在理解这段话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拿“物欲之小者”与“道德之大者”做比较;二是从事实跳跃到了应当。由此,性善并不能作为一个事实存在,它只是一个假设。于是“悟道”的方法在哲学上便找不到合理根基。但儒学具有很强的宗教性,其很多方法论特质可以从宗教性方面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