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阐述了中国书法的空灵境界到图形设计的正负空间.设计艺术中将"布白"作为一种设计元素,是对设计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给设计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赵江华  沈久明 《广州化工》2012,40(14):232-233,242
化学教学布白艺术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恰当、巧妙地运用化学教学布白艺术能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实际,就如何运用化学教学布白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士题材人物画的画面形式由于作者的身份主要集中于中下层文士乃至文人画家之中,当然也包括部分士大夫和宫廷画师,但总的来讲没有脱离开“士”这一传统儒家文化的载体,因此表现出鲜明的士阶层思想意识。本文通过对于研究内容的构图形式、形象安排、衬詈道具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揭示这一时期的文士面对日渐衰败的社会局面以及自身际遇状况,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功名意识的淡化,在重视传统诗文绘画的同时,也将艺术的探索寻求于儒学之外的释道思想。论文从图像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人物真实情况的了解,也洞察到清代丈士阶层的社会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当下高中生物课堂,由于生物学科需要识记内容较多,而理科生对识记并不擅长,加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过多地灌输知识,让学生感觉生物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与当下实行的新课改相悖的,那如何改变这种局面,适应新课改?教师在导课时可以引入生活实例,也可以以错激趣,还可以巧用生物科学史。教学过程更要形式多样;教师言语要幽默风趣,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可以拿来一用。  相似文献   
5.
黄欢 《饰》2013,(2):68-77
清代文士题材人物画的画面形式由于作者的身份主要集中于中下层文士乃至文人画家之中,当然也包括部分士大夫和宫廷画师,但总的来讲没有脱离开"士"这一传统儒家文化的载体,因此表现出鲜明的士阶层思想意识。本文通过对于研究内容的构图形式、形象安排、衬景道具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揭示这一时期的文士面对日渐衰败的社会局面以及自身际遇状况,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功名意识的淡化,在重视传统诗文绘画的同时,也将艺术的探索寻求于儒学之外的释道思想。论文从图像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人物真实情况的了解,也洞察到清代文士阶层的社会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课堂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因此适当“布白”给学生一定理解、分析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为此,应做到:一、导入时“布白”,未成曲调先有情:二衔接时“布白”,巧把金针度与人。三、高潮时“布白”,一语天然万古新。四、结尾时“布自”,能得风雅无穷意。下面我仅仅谈谈高中数学课堂如何运用“空白”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画的"留白"现象导其源是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一、"留白"的美学意义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2)
在科学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一点"布白"艺术,不仅可以使科学教学更富于艺术性,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促进人的人格完善,现已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关怀。课堂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淡化应试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泼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