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20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8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虽然其主题是考察宋朝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但同时也给予理学传统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以新的解答.此书不仅给宋明政治文化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宋明理学史甚至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涵泳”是朱熹一向倡导的经典解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在虚静凝定、洒落无羁的精神状态下,全身心地沉潜于经典文本之中,反复感知,以整体直觉来体味和把握其意义。“涵泳”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具有一些基本特性和特点,朱熹曾作过论说,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和阐发。  相似文献   
3.
朱熹是闽学代表人物,其《周易本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开科取士的教科书。林栗是宋代福州福清的名宦,官至兵部侍郎。但二人在易学思想上意见分歧,朱熹为宋易突出代表,对宋易邵雍先天之学推崇备至;林栗重视易学重象之传统,反对邵雍先天之学,而又赞成宋代流行的河图洛书之说。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展现了宋代汉易、宋易交糅纷呈的状况,也反映了闽学在争鸣中不断前进的历史事实。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发展为相互讦奏,为一大憾事。但平心而论,《宋史》对林栗论定有失偏颇,林栗仍不失"为时直臣"。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训诂学是宋学的代表,他将义理与传统训诂学溶为一炉,克服了理学家空谈义理的时弊,其<论语集注>是宋代<论语>注释的代表作.文章从训诂的视角、训诂的内容和训诂术语来分析朱熹<论语集注>中的训诂.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居》2012,(1):17-18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
救灾训谕文书是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公文现象,反映了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朱熹的救灾训谕文书是其政治和哲学理论的重要体现,文书内容务实、文风刚健、立意崇高,贯穿着"为民、务实、清廉"思想,对检验检疫部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7.
和谐管理 宋朝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为提示人们对中庸的正确认识,在《中庸》的开篇就加了程颐的一句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相似文献   
8.
经过李侗的点拨与开导后,朱熹认识到儒学与佛学有着是否客观理性面对现实这样根本不同的社会态度。然而当时儒士们在应对现实事物的过程中却掺杂着类似于佛学主观体悟的非理性方法。为此,朱熹根据对《中庸》《大学》的重新解读,提出未应对事物时(未发)应保有对客观事理的敬重,应对事物时(已发)尽全力探求事物客观真理的理性的原则。与农业社会相比,当代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一部分人消极避世类似于佛教中的"默照禅",另一部分人高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顾客观随意解读现实、扭曲现实,类似于佛教中的"看话禅"。重新审读朱子对儒佛之异的辨识,对于当代人建立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类而推”是朱熹一向所倡导的经典解释方法。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阐发了朱熹对此方法所作的理论性论述,并结合其经典解释实践,考察分析了朱熹对此方法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中庸》成书 《中庸》与《大学》一样,在宋朝以前本都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自从朱熹承继程颢、程颐之学说,于宋朝淳熙年间,辑为定本,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称"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流行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