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6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12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辈学人往往站在哲学的高度.企图厘清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别,其实我们何妨从文学意象的层面入手,把握贯穿于二者之间的一根感情红线。  相似文献   
2.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价值,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成为他品词立论的标准,境界是理解整个<人间词话>的一把钥匙,继承了传统的"意境"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的文艺美学思想,构建了三重境界说,而其中境界说又以"真"为其最基本理念生发开采,境界说无一不体现着真,所以探究其真乃为把握境界之最根本.  相似文献   
3.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称帝。为了大造他就是真命天子的舆论,打出了复古改制的旗号。改革度量衡是其中唯一成功的一项,刘歆正是这次大规模改革活动的领导者。刘歆等人不但提出了一系列度量衡理论,定立了度量衡制度,还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这些器物几乎件件都成为中国度量衡历史上的精品,其中最杰出的是新莽铜嘉量,它曾被王国维先生赞誉为  相似文献   
4.
徐进 《陶瓷研究》2012,(1):97-98
西画讲究光影透视,国画最重笔墨意境。意境亦称"境界"。所谓境界实际上就是超越一般的时空关系,进入一种符号性的审美状态,生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观和历史的沧桑感,形成某种有意义的韵味,在审美观感上则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陶瓷仕女画是中国传统仕女画的一个分支,隶属于中国文人画的审美系统。本文就作者在创作陶瓷仕女画  相似文献   
5.
“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是王国维的感悟,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的内涵深刻隽永,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语言的感悟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需要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形象。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就更加需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使教学内容境界全出,更加灵动和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古雅说”受到来自于中西诗学传统两方面的影响:西方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艺术理论,中国是古代诗论“重质轻文”的理论传统以及南宋以来词“尚雅”的审美传统。其中康德对鉴赏力与天才的关系的论述是王国维“古雅说”的理论基础,而客观地认识南宋以来“尚雅”的审美传统给予词史的不利影响,从而补偏救弊,推动词创作的发展,是王国维提出“古雅说”的目的所在。王国维词学研究中的本土问题意识及其理论创新,使其“古雅说”不能被看作是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片面认同。  相似文献   
7.
大漠行记     
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清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写景佳句。诗中描绘沙漠景色的意境只能在缥缈的想象中领会,唯有亲身去了戈壁滩和大沙漠后才会知道:沙漠的壮美决非仅仅一个“大”字了得。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2)
王国维与罗振玉结识后有近三十年在生活和学术上几乎形影不离的经历,情谊深长,并因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与罗振玉三女罗孝纯联姻而结成亲家。但在1926年8月王潜明突然去世后,因罗孝纯与王国维夫人的直接矛盾,而导致王国维与罗振玉关系的终结。此虽因王潜明的海关抚恤金而起,而实是由平日生活的矛盾积累所致。王国维素厚长媳罗孝纯,因其坚拒抚恤金并得到罗振玉的支持,令王国维备感屈辱。这种屈辱也使得王国维生趣渐失,罗、王近三十年的密切关系因此而结束。通观罗、王一生之行迹,他们不仅在学术上互生互发,行走在当时中国学术的最前沿,而且罗振玉对王国维一家的生活也一直照拂有加。他们晚年的交恶情形颇为周边不少人所知,这使得在王国维自沉后,引发了种种关于其死因的猜想。但综其一生,罗振玉对王国维所付出的情怀是值得尊重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5)
对于王国维先生的自杀,历来都有诸多的解释或猜测。本文认为导致他做出这一决绝选择的一应偶发的外在诱因,只有通过一个关键性内因,才能起到无可挽回的作用,这个内因就是他的"悲剧观念"。他早年曾沿着叔本华哲学的固定取向,肯定西方的悲剧精神。尽弃西学之后他又未能及时跟进西学的最新发展,这使他毕其一生都未能摆脱叔本华的阴影。这种未经深刻反思的悲剧观念把悲观主义当作值得肯定的价值,既给他加固了去孤高地选择厌世的信念,也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了认可、甚至膜拜他这种选择的舆论环境。所以,他的这种选择凸显出了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压强,以及在那种压强下的不明就里的盲从。在中学与西学的比对与折冲当中,真正可取的理性态度应当是时刻站在两大文明的界面上,敏锐关切来自双方的发展与变迁,从而促动双方并长争高的恒久对话。对于"悲剧观念"的更加积极的解答,也理应到中西之间不稍间断的文明对话中寻找。那种消极弃世的态度,不能算作合理的人生解决方案;而基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的有限理性精神的启发,深入反思这种悲观判断的价值和缺陷,进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这种幽暗的意识,才是更加深刻和更有力道的。  相似文献   
10.
《建材与装饰》2009,(9):I0019-I002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