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52篇
建筑科学   3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世界观的要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其价值观的要求就是以大公无私为特征的价值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具有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化知识,而且必须加强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修养。许多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的哲学观深受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从本体论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或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理论;他阐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特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理解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所包涵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旨在阐明确立科学发展观的背景、本质内涵和哲学思想,探讨如何牢固地确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语用转向"与"实践转向"的关系是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本文从根本上理清了人们对"语用转向"与"实践转向"的关系,指出了当今语言哲学的发展趋势是"实践转向"。该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观,对于发展和建设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理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融合,即是立足中国现实,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满足实践需要,推动实践的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里的文化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两个方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筛选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和糟粕,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核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继而重点从实践层面论述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期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文化强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李瑞环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和合思想是这些著作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之一。其作者对和合思想的论述,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价值体系。李瑞环的和合思想源于对历史的反思,源于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重新发掘,源于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这一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讨论也逐步深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如简单化倾向、急于求成等,要克服和避免这些问题,重要的方面是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入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文化哲学范式下加以把握,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现代西方先进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任务定位在西方先进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上。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教学中要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素质等措施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利益”一词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巨大影响,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不仅孕育着一切矛盾的萌芽,同时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认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利益”问题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并逐步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的历史过程,对马克思利益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作了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