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31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17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14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实现高分2号图像(GF2)业务化大气校正,利用矢量6S模型(6SV)将辐射传输散射与吸收进行分离计算,其中散射部分采用涵盖各种大气模式、气溶胶类型、成像几何等条件下的大气校正查找表(look-up tables,LUTs)表示,大气吸收部分采用6SV拟合计算的6种大气模式下大气透过率的经验公式表示,这种处理有效简化了查找表大小.在内存4 GB、主频3.10 GHz条件下,通过比较基于本查找表方法和基于FLAASH大气校正软件对北京地区一景GF2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以6SV模型直接大气校正法结果作为真值,两者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8%和2.6%,处理时间分别为77 s和240 s,该大气校正查找表在处理精度和效率更加适合业务化大气校正.  相似文献   
2.
对在P波、SV波和SH波入射下的局部不规则场地,如圆弧形凹陷地形、圆弧形沉积谷场地,地下衬砌隧道和地下双洞室造成的散射以及由此产生的放大及其他危害作用做了大致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Object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have wide applications ranging from industry, business, military, law enforcement, to people's daily life. This research is motivated to develop a new theory for appearance based object identification with its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areas. Although many successful techniqu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certain specific applications, object identification, in general, still remains as a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problem. In appearance based approaches, almost all the proposed methods are based on a fundamental assumption, i.e., all the images (both in the model base and to be queried) are in the same dimensions, so that the feature vectors are all in the same feature space; if images are provided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a normalization in scale to a pre-determined image space must be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a theory for appearance based object identification called subspace morphing is developed, which allows scale-invariant identification of images of objects, and therefore, does not require normaliz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show that in the situation where images are provided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which is common in many applications, subspace morphing theory is superior to the existing, normalization-based techniques i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网络结构,综合分析了谐波监测、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智能变电站电能监测单元。按照IEC 61850-9-2和IEC 61850-8规约分别实现了SV网协议栈和MMS网协议栈。以满足电能监测单元与智能变电站间隔层SV网和站控层MMS网的数据交互要求。通过高精度SV网数据采集实现了电力系统实时数据的精确计量。同时,在对谐波监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方法通过电能监测单元完成高速谐波监测,并对谐波评价关键参数进行计算。通过试验测试,验证了该智能监控单元测量精度满足国标要求,对接入点20次谐波的测量误差小于1%,可以正确反映谐波含有率和总谐波畸变率水平:与SV网、MMS网稳定通讯,且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5.
多排弹性空心管桩屏障对平面SV波的隔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假定土体和管桩为各向同性的均质弹性体,将多排空心管桩构成的非连续屏障对入射平面SV波的隔离问题简化成二维平面问题,运用复变函数的保角映射方法和波场位移势函数展开法,根据管桩与周围土体介质完全联结(即应力和位移连续)以及管桩内侧自由的边界条件,得到了所研究问题的理论解。通过与有限元软件ABAQUS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上述理论解及其计算程序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分析了管桩的壁厚、排数、数量以及入射SV波的频率等因素对隔离效果的影响,结论表明:隔离效果随着管桩壁厚的减小而提高;管桩由一排增加到两排时,最佳隔离区域向远处扩展,而由两排增加到三排时,最佳隔离区域则向两侧扩展;管桩排数不变,而数量增多时,屏障宽度范围内的隔离效果明显提高;入射频率增大时,隔离效果有所减小。这为多排桩屏障的隔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圆弧形沉积谷地对平面SV波三维散射解析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大圆弧面来模拟半空间表面,利用波函数展开法和有限项Fourier展开技术,在频域内给出了圆弧形沉积谷地对平面SV波三维散射的一个解析解。并以此解答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入射波频率和入射角度对圆弧形沉积谷地场地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圆弧形沉积谷地对平面波的三维散射比二维散射更加复杂;将三维散射问题分解为两个主平面入射的简化处理存在较大的误差;入射波的频率和入射角度对圆弧形沉积谷地场地反应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现有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基于智能变电站的网络通信发展需求,以以太无源光网络(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PON)技术为基础,研究高可靠性自适应网络技术(简称改进EPON技术)。改进EPON技术优化了传统EPON的通信业务及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利用变电站配置描述文件(SCD)改进网管功能,通过优化网络延时测量方案,实现延时精确控制及可追溯,同时引入并行冗余网络(PRP)技术,满足智能变电站对实时性、易用性和可靠性的需求。提出基于改进EPON技术的通信方案,通过仿真验证,证明该方案适用于智能变电站,并在具体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
单排空心管桩屏障对平面SV波的隔离效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参考圆柱坐标系下一排圆柱体对弹性波的多重散射,根据桩土界面处应力和位移连续的条件,得到了非连续空心管桩屏障对入射平面SV波散射系数的理论解。通过引入无量纲位移幅值,即屏障后土体的竖向位移与入射平面SV波引起的竖向位移的比值,比较了不同形式的屏障对入射平面SV波的隔离效果。讨论了桩间距、屏障的位置和管桩的剪切模量(刚度)对单排空心管桩屏障对平面SV波隔离效果的影响,为非连续屏障的隔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种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求解了平面SV波入射下弹性半空间中三维洞室的动力响应问题。通过与已有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方法的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以半空间中圆球形洞室为例,对地表位移响应和洞周动应力集中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参数分析,并与二维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二维和三维模型对平面波的动力响应在平面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波型转换上存在显著差别,尤其体现在响应峰值及空间分布特征上,并且随着频率的升高,空间分布差异愈加明显;在出平面方向,三维洞室周围存在着显著的波散射效应,而二维模型难以描述这种出平面波型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