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1篇
能源动力   14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8,(4):639-642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将80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手术前、手术后1周和手术后4周动态评定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情况。结果:手术前,6种中医证候分布为:络风内动证(55.00%)>气阴两虚证(20.00%)>肝肾阴虚证(10.00%)>气滞血瘀证(7.50%)>心肾不交证(6.25%)>阳虚湿阻证(1.25%);手术后1周,气滞血瘀证占25.00%明显高于手术前的7.50%,络风内动证占21.25%明显低于手术前的5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4周,气滞血瘀证占10.00%明显低于手术后1周的25.00%,络风内动证占45.00%明显高于手术后1周的2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以络风内动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要证候,射频消融术后1周络风内动证下降,4周后回升;手术后1周气滞血瘀证上升,4周后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 )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对患者近、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的AMI 患者297例,分为房颤/房扑动组(33例)和无房颤/房扑组(264例)。比较两组30d及6个月内病死率、Killip分级、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多普勒心脏超声测定患者AMI 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房颤/房扑组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年龄大、CPK峰值高、心源性休克率高、既往发生过心肌梗死者比例高、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比例低,多支血管病变率高,LVEF<40%比例高(P<0.05);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房颤/房扑组30d内及6个月病死率、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缺血率、再梗死率明显增高(P<0.05);二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 并发房颤/房扑的患者其近中期病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7):31-34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在评估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结构及其与血栓形成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应用经食管RT-3DTEE检查的47例房颤患者及52例非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耳开口面积(LAA-O)、左心耳容积(LAA-V)、左心房容积(LA-V)、左心耳长径(LAA-L)、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左心耳血流速度(LAA-v)等指标。将房颤组进一步分为A组(无自发显影组)、B组(自发显影组)和C组(血栓组),比较各组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非房颤组相比,房颤组患者LAA-O、LAA-L、LA-V、LAA-V均较高,而LAA-v及LAA-EF均较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中不同亚组间指标LAAEF和LAA-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LAA-V、LAA-O及LA-V均明显大于A组(P<0.05),C组和B组的LAA-v则明显小于A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房颤组患者左心耳开口宽度、左心耳开口面积和左心耳最大容积呈明显正相关(r=0.748、0.641,P<0.01),左心耳最大容积与左心耳射血分数及排空血流速度呈明显负相关(r=-0.254、-0.521,P<0.05)。结论: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和结构的改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采用经食管RT-3DTEE检测能够清楚观察患者左心耳的结构,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宏宇 《化工之友》2008,27(13):103-10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15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CG),统计2.0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15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196次,其中白天20次,夜间176次,Af时最快心率93~175(平均121.3±24.5)次/min,最慢心率40~57(平均48.2±5.3)次/min,平均心率59~95(平均72.8±12.1)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3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8%)发生在夜间。结论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重建房间隔穿刺轨迹技术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68例房颤患者在导管消融术中X线透视导引下接受2次穿刺房间隔,Carto 3三维标测系统导引下以快速解剖学标测(FAM)模式实时构建左心房及肺静脉解剖结构,再以FAM模式构建消融导管自左心房经长鞘退入右心房至下腔静脉轨迹。评价导管在该轨迹反复进入左心房是否安全、可行。结果 68例房颤患者通过三维重建房间隔穿刺轨迹,消融导管均可在零X线透视下经右前斜及左前斜体位反复由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平均用时(12.18±2.28) s,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重建房间隔穿刺轨迹技术简易、可行,可安全多次进入左心房,极大地减少房颤导管消融术中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散点图在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0月本院心房率大于250次/min的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102例,根据临床确诊结果将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房颤组(n=62),将确诊为心房扑动的患者设为房扑组(n=40),对所有患者均分别行单纯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  相似文献   
7.
8.
《Planning》2015,(14):57-59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76例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口服胺碘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9个月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对照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94.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用药原因的不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有维持窦性心律和抑制左心房扩大的作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胺碘酮及氯沙坦对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RFCA)后心房结构及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经RFCA的入选患者240例,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120例)和胺碘酮+氯沙坦组(B组,120例),A和B两组按照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再分别分为A1、A2和B1、B2两个亚组,比较术后6、12、18个月两组及其亚组左房前后径(LAD)、左房容积(LAV)及房颤复发率。结果: A、B组及其亚组术前LAD、LA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和LAV术后有不同程度缩小,A组和A1亚组均大于相对应时间的B组和B1亚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和B2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8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A组、A1和A2亚组窦性心律维持率 50.83%、53.85%和 48.53%,低于对应的B组、B1和B2亚组的 77.50%、80.00%和 75.7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部分复发者再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在首次RFCA术后较单用胺碘酮的疗效及左房重塑效应更好,复发率更低,这可能与氯沙坦的心房结构重塑和心电传导重建有关,但对术后复发患者的应用价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世奇  胡烨文  陈晓敏  王健  叶红华 《金属学报》2017,22(12):1410-1414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华法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10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54例,对照组53例;试验组(低强度)初始量1.25 mg/d,服药后24 h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若INR<1.4,3~5 mg/d增加0.5~1.0 mg/d,1周监测1次,INR维持1.4~2.0。对照组(中强度)INR维持2.0~2.6。INR稳定后监测1次/月。所有患者都经过约 4周的调整时间,华法林维持剂量1.25~7.5 mg/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2年后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及出血事件。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INR分别为1.71±0.38、2.36±0.3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出血事件比例为22.2%、41.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的华法林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与中强度华法林治疗的效果相当,但低强度的华法林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