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14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顺丁烯二酸酐和呋喃为起始原料,经Diels-Alder[4+2]缩合反应,制备去甲去氢斑蝥素,同时在去甲去氢斑蝥素分子中引入电负性较大的氧原子、氮原子。去甲去氢斑蝥素经SN2取代、缩合和过氧酸氧化三步反应,合成了5,6-环氧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去甲去氢斑蝥素经S_N2取代、缩合、过氧酸氧化和取代四步反应,得到5,6-二羟基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所得化合物均经~1HNMR和ESI-MS确证。  相似文献   
2.
N—取代支甲基斑蝥酰亚胺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斑蝥素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蝥属鞘翅目芫菁科昆虫,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材之一,其药用成分是一种单萜类有毒物质——斑蝥素。本为就斑蝥素的资源分布、生化特性、在虫体中的分布及药理学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和利用斑蝥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蝥为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phaleral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Linnaeus的干燥全虫,味辛、热,有大毒,在我国已经应用两千多年,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类药物。现代药学研究表明其主要药用成分是斑蝥素,主要用于治疗肝癌、食管癌及胃癌。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为斑蝥素的衍生物,是我国首先合成的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和独特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新型杭肿瘤药物。明显增强了抗癌效果,并显著降低了斑蝥素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文章对国内外有关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借助催化加成反应制备高比度[4,5-~3H]去甲斑蝥素的化学合成法。同时,为了说明氚丰度对于~3H-去甲斑蝥素比度的影响,在不同氚丰度条件下,进行了催化加成反应。阐明了钯催化剂对氢同位素的分离效应。对氕-氚体系而言,分离效应和温度的关系符合lgα_(H-T)=-0.04 138/T的公式。氢同位素的分离效应是导致实际比度较相应丰度条件下应得比度为低的主要因素。所得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数据获得了较好的符合。  相似文献   
6.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兰  游文玮 《广东化工》2009,36(9):246-248
简要综述了中药斑螯的提取物斑蝥素及其衍生物近年来在化学、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测定斑蝥中斑蝥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以C18色谱柱为分析柱,乙腈-水(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9nm。结果斑蝥素进样量在0.4012~2.0060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为2%。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能有效地控制斑蝥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去甲斑蝥素和氨基硫脲的抗肿瘤及抗癌活性,设计合成了新型化合物——去甲去氢斑蝥素缩氨基硫脲(DNCT),并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去甲去氢斑蝥素缩氨基硫脲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DNCT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在25、30、37℃下,DNCT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43×10~5、6.56×10~4、3.68×10~4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9、1.02、0.97,结合距离为2.97 nm(25℃)。热力学研究发现,DNCT与BSA主要是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同步荧光显示,DNCT对BSA构象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太华 《同位素》1998,11(2):95-99
合成了两个新的去甲基斑蝥素衍生物N-甘氨基-5,6-二溴-7-氧双环[2.2.1]庚烷-2,3-二甲酰亚胺(a)和N-3,5-二溴酪氨基-5,6-二溴-7-氧双环[2.2.1]庚烷-2,3-二甲酰亚胺(b),并对其进行了^125I标记。最佳标记条件为:反应温度80℃,pH=6,标记反应时间30min。最高标记率分别达95.4%和91.6%。这两个新衍生物对癌细胞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衍生物a对癌细胞  相似文献   
10.
去甲斑蝥素PLA-PEG纳米微球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杰  郁晓  任天斌  袁华 《材料导报》2006,20(6):123-125
采用复乳法和相分离法两种方法制备去甲斑蝥素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PEG)纳米微球.对比了两种不同方法对制得的含药微球在粒径、包封率以及缓释性能方面的差异.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表征了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微球的形貌,其结果表明:复乳法与相分离法制备的微球粒径均在100nm左右,并且成球性好;相对于复乳法,相分离法制备的微球分布较宽,包封率较高,可达到50%左右;体外释放实验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微球都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