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7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4 毫秒
1.
《Planning》2020,(2):10-17
目的:对比分析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6月来本院诊治的60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将患者分为拉米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各30例。拉夫米定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恩替卡韦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IL-10、IFN-γ、HBV DNA转阴率,并比较预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TBIL、ALT、IL-10、IFN-γ和MELD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ALB、PTA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恩替卡韦组的IL-10、IFN-γ及MELD评分均低于拉米夫定组,PTA、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恩替卡韦组的TBIL、ALT均低于拉米夫定组,ALB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相对于拉米夫定在乙型肝炎相关ACLF的治疗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衰竭婴儿红细胞形态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采集一例肝衰竭婴儿的静脉血,制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样品观察红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在扫描电镜下,该婴儿正常双凹圆盘形红细胞数百分比仅为2.5%,而泪滴形、靶形、口形、网织红细胞、刺形、棘形和椭圆形等多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却高达红细胞总数的97.5%。在透射电镜下,网织红细胞和少数成熟红细胞切面具有棒状突起,突起分枝或不分枝,甚至形成了高度曲折凹陷的迷宫图形。结论:该例肝衰竭婴儿红细胞形态从外形到内部超微结构均有显著改变,提示红细胞形态多样性可能与病情复杂和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移植途径的优化。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移植治疗A、B组,每组12只,模型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大鼠均经腹腔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造模后24 h,模型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和移植治疗A组均经尾静脉注射1 ml hUCMSCs悬液,移植治疗B组经肝叶注射0.3 ml hUCMSCs悬液。移植治疗后多时间点收集血清,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含量;移植治疗后1和2周,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人CK8、CK18和AFP基因水平;移植治疗后3 d、1和2周,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人CK18蛋白的表达。结果移植治疗后24、48 h,移植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LB、TBil和ALT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治疗后1和2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移植治疗A和B组CK8、CK18和AFP基因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随造模时间的延长,基因水平也逐渐升高;移植治疗后3 d,大鼠肝脏组织中可检测到人CK18蛋白的表达,hUCMSCs在大鼠肝组织中诱导分化后,从汇管区向肝小叶中央迁移扩散;移植治疗A和B组的肝功能指标、移植细胞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s能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的修复,同时自身能分化为具有肝细胞功能的类肝样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移植与经肝叶注射移植疗效相似,前者更易于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6):48-5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前瞻性随机对照原则,将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以入院先后顺序依次编号1~60号,1~20号对应的病例为乌司他丁治疗组(1组)、21~40号为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2组)和41~60号为空白对照组(3组)。对治疗1周后三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ALT、AST、TBIL、PT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住院期间细菌感染例数、真菌感染例数、死亡例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1周后三组ALT、AST、TBIL、PTA、CRP、IL-6、P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91,P=0.00;X~2=17.77,P=0.00;X~2=18.59,P=0.00),1组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与3组细菌感染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炎症反应,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测定野生菌中5种急性肝衰竭型(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和二羟鬼笔毒肽)和4种神经-精神紊乱型(鹅膏蕈氨酸、毒蝇母、毒蝇碱和裸盖菇素)蘑菇毒素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干燥后采用0.5%(V/V)甲酸50%(V/V)甲醇-水溶液提取、乙腈沉淀蛋白质、水稀释后,采用XBridgeTMBEH C18柱(150 mm×3.0 mm,2.5μm)分离、0.005%(V/V)甲酸水溶液-甲醇流动相体系梯度洗脱,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结果 通过优化样品提取、稀释倍数和色谱条件,实现基于纯溶剂标准校正的不同野生菌中9种蘑菇毒素的定性和定量测定。样品基质中9种蘑菇毒素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6~15 mg/kg和20~50 mg/kg,线性范围为0.004~2 mg/L,相关系数r在0.997 3~0.999 5之间。50、500和5 000 mg/kg三水平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8.6%~10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9.0%...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7):1063-1065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诱因及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186例作回顾性研究,对其病因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HBV是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诱因,其次为非病毒感染等,在所有诱因当中,HBV合并肝癌的死亡率最高,达100.0%,而好转率最高的是并发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E,HEV)及自身免疫性肝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e Ag)阳性患者DNA水平较阴性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患者较非变异患者的DNA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性HBV或变异是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肝的主要诱发因素,非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消化道出血、酒精及药物等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型肝炎也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8):1491-1494
目的:观察茵虎退黄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epatitis B virus-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1)营养支持疗法:血浆白蛋白低于30 g·L-1者,给予同型血浆200 m L、体积分数20%人血白蛋白50 m L(两者交替应用),均每周2次,静脉滴注。(2)保肝治疗: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0 m L,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μg,分别加入体积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3)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口服,每日1次。(4)人工肝支持治疗(血浆置换):每次置换新鲜同型血浆2 000 m L,每周1次,若血清总胆红素低于正常高限值10倍,即停止人工肝治疗。(5)并发症防治:合并感染者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积极预防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虎退黄方(茵陈45 g,虎杖30 g,赤芍30 g,茯苓30 g,猪苓20 g,炒白术20 g,郁金20 g,车前子30 g,玉米须30 g)治疗。腹部胀满甚者加大腹皮30 g,炒莱菔子30 g;纳差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20 g,焦谷芽20 g,便秘甚者加麻子仁30 g,生大黄9 g;有齿鼻衄血或皮下瘀斑者,加仙鹤草30 g,三七3 g;有神志异常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每日1丸。以上中药配方颗粒由深圳三九医药贸易有限公司提供。两组患者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清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TBIL)、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血清白蛋白(blood 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等指标改善情况,以及其他生化学指标如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血氨(blood ammonia,AMON))、内毒素(endotoxin,LP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6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AMON、LPS、TNF-α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人工肝治疗次数及住院治疗时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HBV-ACLF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人工肝治疗次数,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其作用机制与降低患血氨、内毒素水平及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释放,从而阻断肝细胞进一步损伤、促进者肝脏功能恢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的可行性、细胞移植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细胞移植途径等,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0):76-79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并观察该方对血浆内毒素(E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西医综合治疗4周)与治疗组(n=40,补肾活血解毒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4周)。比较两组ET、肝功能相关指标(PTA、TBIL、DBIL、ALT、AST)、炎性细胞因子水平(IL-1、IL-6、TNF-α)、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ET、PTA、TBIL、DBIL、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3,P=0.026)。结论:补肾活血解毒方联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较好,其可能起效机制在于该方可促进ET的排出,有效改善患者肝脏胆汁淤阻症状,降低机体血清ET水平,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达到减轻肝损伤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术在既往曾有肝功能衰竭的肝癌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既往有肝功能衰竭病史,接受TACE术的患者7例,既往肝功能衰竭痊愈距行TACE治疗时间平均3.5年。监测其术后不良反应,生化指标变化程度,至少随访6个月,与同期接受TACE术,且无肝功能衰竭病史的51例进行对比。结果 有肝功能衰竭史的患者,TACE术后随访期内无相关性死亡,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术后短期内,与对照组相比,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均有明显异常,但术后1个月,上述指标均能恢复,且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肿瘤控制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既往有肝功能衰竭病史,且有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仍可行TACE术,且是一项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