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7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苯基-3-(4-硝基苯基)-5-(9-蒽基)-2-吡唑啉及其相关化舍物的吸收光谱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该分子的吸收不同于分子内“Ar—N—N=C-Ar”发色团与蒽发色团的叠加.其中“Ar-N-N=C-Ar”发色团的吸收系数增强了12倍,存在极大的增色效应,蒽的精细吸收峰也均红移了20nm左右.说明两者存在基态下的相互作用.优势构象理论分析表明这是由于基态π电子轨道重叠的高位共轭效应引起的.该发现将有助于解释该类分子激发态下发色团间的非共轭电荷转移以及能量转移,并为寻找更大吸收系数的该类化合物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设计和合成了7个新型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类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检测,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荧光检测结果表明它们的荧光强度为36.1-69.2,荧光强度的大小与衍生物中的取代基有关,溴和甲氧基取代衍生物具有较高的荧光性。  相似文献   
3.
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吡唑啉衍生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合成两种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吡唑啉衍生物PD1和PD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取代基效应对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甲氧基取代的化合物PD2较N,N-二甲氨基取代的化合物PD1具有更高的荥光量子产率。而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掺杂染料,光其器件结构为ITO/TPD/TPBI:2%PD/TP-BI/Mg:Ag时,PD1掺杂染料却有着较PD2更高的电致发光效率。光器件的电流密度为420mA/c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测定了(4-N,N-二甲氨基)-苯基-N-苯基硝酮(DMAPN)在不同介质中光照后折射率的变化,发现其折射卒随光照时间的增长而明显降低。工作研究了DMAPN在高分子薄膜内的光化学反应与高聚物分子量的关系,在分子量较低的区域,高分子介质对小分子反应的影响是不规则的,而在高分子量区,则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反应速率下降,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对位取代的苯酚为起始原料,经过与丙烯腈的加成、水解、分子内酰基化以及与苯甲醛的羟醛缩合反应而生成查尔酮,再与苯肼反应得到3个苯并二氢吡喃并[4,3-c]-2-吡唑啉衍生物,并利用 1HNMR、13CNMR谱和MASS分析进行了结构确认.对所合成的3个化合物,测定了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这3个化合物均具有蓝色荧光性能;而且对化合物6a在不同酸性条件下的荧光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酸性的增加,荧光强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几种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类化合物合物,经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测定,此类化合物具 有一定的荧光性,其荧光强度的大小与衍生物中不同的取代基有关.  相似文献   
7.
新型烷基芴共聚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波加热法快速合成了两种新型的苯并噻唑基吡唑啉,并与芴共聚,制备了两种新型的主链含苯并噻唑及吡唑啉环的聚烷基芴电致发光材料,通过红外和核磁对其进行了表征。目标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Tg)为143℃和117℃,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用该聚合物为发光层作的结构为ITO/PEDOT/po ly-m er/BCP/A lq/M g:A g的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起亮电压分别为和9.8 V和11.5 V,最大亮度分别为107 cd/m2和65 cd/m2。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吡唑啉结构与药效的关系及其合成路线。吡唑啉对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活性很高,其作用方式表现为神经毒性,是一类有发展前途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9.
研究1-苯基吡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EcMetAP酶活抑制活性。以查尔酮衍生物与苯肼为原料合成啉类化合物。利用IR、1H NMR和MS对它们进行表征。利用分光光度法测试化合物的EcMetAP酶活性抑制作用,利用生物分子结构分析软件Field Templater和FieldAlign计算化合物和已知的EcMetAP酶抑制剂的空间作用力场的相似性。共合成了6个1-苯基-3-(2-羟基苯基-5-芳基)-2-吡唑啉类化合物,但只有化合物5对EcMetAP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31.62%,空间作用力场的相似度为0.615。说明化合物5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优良的EcMetAP酶抑制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Aminopeptidase N (AP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target for anticancer treatment due to its overexpression on diverse malignant tumor cells and association with cancer invasion, metastasis and angiogenesis. Herein we describe the synthesis, 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of two new series of pyrazoline analogues as APN inhibitors. Among these compounds, 5‐(2‐(2‐(hydroxyamino)‐2‐oxoethoxy)phenyl)‐3‐phenyl‐4,5‐dihydro‐1H‐pyrazole‐1‐carboxamide (compound 13 e ) showed the best APN inhibition with an IC50 value of 0.16±0.02 μm , which is more than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at of bestatin (IC50=9.4±0.5 μm ). Moreover, compound 13 e was found to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diverse carcinoma cells and to show potent anti‐angiogenesis activity.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 compound 13 e present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ti‐angiogenesis activity than bestatin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capillary tube formation assays. The putative binding mode of 13 e in the active site of APN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