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78篇
电工技术   16篇
综合类   36篇
化学工业   193篇
金属工艺   102篇
机械仪表   22篇
建筑科学   30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19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0篇
石油天然气   364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5篇
冶金工业   11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球铁件凝固原理,对常用湿砂铸型中制造球铁件,用计算机完成控制压力冒口的设计,流程框图适于各工厂和车间之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桥分公司 1.4Mt/a同轴式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特点和生产情况。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经济效益 ,几年来在该装置上又采用了一些新技术 ,使装置的运转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应用降烯烃催化剂GOR Q ,与使用MLC 5 0 0催化剂相比 ,汽油烯烃体积含量约 30 % ,下降 8~ 10个百分点 ;汽油辛烷值基本不变 ;产品分布改善 ;液体收率增加 ;柴油性质变化不大。又如最大量烷烃异构化 (MIP)新型提升管反应系统的应用 ,与常规催化裂化相比 ,产品分布相当 ,汽油的烯烃体积含量下降至 30 %~ 35 % ,MON增加 0 .5~ 0 .8个单位 ,RON下降幅度不大于 0 .5个单位  相似文献   
3.
针对石油焦及其气化余焦的燃烧和流化特性,自建了冷态实验装置。以石英砂颗粒作为固体物料,常温空气为流化介质,在烧焦管内表观气速为3.07~6.63 m/s,颗粒循环强度为24.7~154.2 kg/(m2.s)的条件下,采用DDY型差压变送器和脉冲磷光颗粒示踪法分别测量了烧焦管内的床层轴向平均固含率分布和颗粒停留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表观气速为3.96 m/s时,随着颗粒循环强度的提高,烧焦管相同高度处平均固含率分布增大;当颗粒循环强度为106.5 kg/(m2.s)时,随着烧焦管内表观气速的提高,烧焦管整个高度上的平均固含率分布减小。烧焦管内颗粒的扩散由弥散颗粒扩散和颗粒团扩散组成。建立了烧焦管内床层轴向平均固含率关联式及颗粒的轴向扩散模型,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4.
海流涡激效应对钻井隔水导管疲劳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钻井隔水导管是从海上钻井平台下到海底浅层的套管,在海上钻完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深水海域,由于隔水导管泥线以上长度的增加,海流对钻井隔水导管疲劳强度影响作用加剧,从而影响隔水导管的使用寿命。开展海流涡激效应对钻井隔水导管疲劳强度影响研究,能够为钻井隔水导管尺寸和材料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文中对隔水导管进行了力学分析,将隔水导管受力模型简化为下部固定,上部简支的梁模型来分析。利用流体阻尼及流体涡激力理论模型,计算海流作用下涡激效应对于隔水导管疲劳强度的影响。结合南海某海域的海况资料,对海上钻井隔水导管的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进行了分析和校核,给出了该海域合理的隔水导管尺寸。通过研究得出: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流对隔水导管的涡激效应会逐渐加强,对隔水导管疲劳强度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5.
Catalysts of selective oxidation usually work in a simultaneous redox mode in reactant/air cofed reactors. The solid must provide selective lattice oxygen according to a kinetic mechanism depending on operating conditions that differ from one reactor to another. Bett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can be obtained in a recirculating solids reactor because it allows separate optimization of the reduction and oxidation steps. Among the microscopic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 the crystal morphology i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because it influences its reactivity on stream. These considerations lead to a new approach of the catalyst-reaction-reactor trio.  相似文献   
6.
立管系统中严重段塞流的一维瞬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段塞流主要出现在下倾管段、紧接有一上倾管段或立管段的气、液两相混输海底管道中。根据严重段塞流形成的4个阶段,从一维瞬态流体力学方程出发,建立了一个简化的、准平衡态的严重段塞流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流体的物性及流动瞬态效应,可对严重段塞长度、段塞周期、流动速度、压力等特性参数的变化进行模拟。与其他瞬态多相流模型相比,本文模型具有数学模型简单、计算效率高的特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管径较小时,无论介质是空气和水,还是空气和油,由本文模型计算得到的段塞周期和压力结果都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当管径较大时,若介质为空气和水,则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OLGA软件模拟结果较接近;若介质为石油和天然气,在模拟工况范围内,除了小气量工况下偏差较大外,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OLGA软件模拟结果相比,段塞周期偏差在25%以内,压力偏差在10%以内;此外,用本文模型计算液塞生长阶段时间t1比Saga-tun模型模拟结果更接近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气固提升管充分发展段的摩擦压降及其对颗粒浓度测试的影响,提出了充分发展段内气固两相流与管壁间摩擦压力降的计算模型,由此获得充分发展段内真实颗粒浓度的计算公式;同时在两套提升管实验装置上对压力梯度分布和局部颗粒浓度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压差法测试颗粒浓度时摩擦的影响不可忽略,尤其是在气速较高(Ug>8 m/s)时,表观浓度比实际浓度高出30%~50%;采用建立的模型对表观浓度进行修正,获得的预测值与实际颗粒浓度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环形截面提升管内颗粒的运动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DPA(phase Doppler particle analyzer system)及磷光颗粒示踪技术对环形截面提升管中颗粒的运动行为进行了研究。与传统提升管相比,环形截面提升管中颗粒速度分布的均匀性有所改善,其最高速度与最低速度之差变小。环形截面提升管最大速度值出现在相对径向位置φ=0.3-0.4处。与传统提升管相似,环形截面提升管内颗粒的轴向返混较严重,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存在较明显的拖尾,其中颗粒的轴向Peclet数与传统提升管也处于同一数量级范围。提升管床结构的改变并未显著改变其中气固流动的微观相结构,稀相与密相颗粒团微观两相仍然存在,这种微观相结构是造成颗粒严重返混的决定性原因:稀相中的颗粒与密相颗粒团中的颗粒分别造成了颗粒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前峰与拖尾峰。  相似文献   
9.
新型CDCM催化剂在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CM催化剂在800 kt·a-1两段提升管重油催化裂化装置(TSRFCC)上的应用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活性高、目的产品选择性好、重油裂解能力强和抗重金属污染能力强的特点。能显著改善产品分布和提高产品质量,在操作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液态烃收率和总液收分别可提高2.80和0.60个百分点,同时汽油辛烷值和诱导期提高,液态烃中丙烯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low patterns of FCC particles in a 140 mm I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with concurrent upflow and downflow gas-solid suspension.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particle velocity a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measured by a Fiber-Optical Probe Laser Doppler Velocimeter and a Fiber Optical Probe System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of local particls concentration, local particle velocity, local particle fluctuating velocity and sectionally average particle velocity in concurrent upflow and downflow gas-solid system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article flow in the concurrent downflow is much more uniform radially than that in the concurrent upflow riser. The investigation of flow patterns in different flow systems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gas-solid re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