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5篇
化学工业   43篇
金属工艺   16篇
机械仪表   25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29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121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6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remaining useful life (RUL) prediction of a rolling element bearing is important for more reasonable maintenance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Generally, the information of a failure can hardly be acquired in advance while running and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varies in terms of different faults. Thus, fault identific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a multi-condition RUL prediction, where, however, the fault identification and RUL prediction are separated in most studies. A new hybrid scheme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or the multi-condition RUL prediction of rolling element bearings. The proposed scheme contains both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where the 2D-DCNN based classifier and predictors are built concerning typical fault conditions of a bearing. For the online prediction, the raw signals are spanned in the time-frequency domain and then transferred into images as the input of the scheme. The classifier is used to monitor the vibration of rolling bearings for online fault recognition and excite the corresponding predictor for RUL prediction once a fault is detected. The output from the predictor is amended by the proposed adaptive delay correction method as the final prediction results. A demonstration i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XJTU-SY datasets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state-of-the-art methods, which prov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and linearity of RUL prediction. The time cost of the proposed online prediction scheme is also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high time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2.
容器焊缝错边残余应力与载荷应力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焊接容器错边和不错边的焊接接头进行了电测法的残余应力测试,确定了焊接残余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并在加载的条件下,对各焊接接头测点进行了综合应力测试,并给出了受载条件下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3.
针对临盘油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开发调整的困难度,本文阐述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治理技术的应用,如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剩余油研究技术以及改善水驱油效果的注采调整技术等。精细地质研究技术深化了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剩余油研究技术深化认识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明确了注采调整方向;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具有的不同潜力,创新注采调整思路,不断优化注采井网,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指进,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物理模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所建立的渗流平面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上,进行了不同油水粘度比,不同驱替速度下的水驱油实验。分析了指进、剩余油形成规律及对采出程度的影响。首次提出由于指进发育造成注入端及排液端附近的剩余油开采潜力,阐述了开采速度对采出程度影响的临界特性、回流现象、不规则渗流场中指进的自相似性,出口端油流量的波动等。对相关的剩余油开采措施及在生产中提高采出程度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视觉原理的多分辨率地形生成准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多分辨率地形的生成准则主要是屏幕空间误差或其变相表达的地形粗糙度,但该类误差准则仅适于对近处的地形进行简化.为了能对远处的地形进行简化,因而从能量传播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适合对离视点较远的区域进行简化的残余能量准则,同时将其与屏幕空间误差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基于视觉原理的多分辨率地形生成准则,并给出了一个基于四叉树结构的实时生成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减少三角形的数目,并能适合于大规模地形的实时显示应用.  相似文献   
6.
残差灰色预测模型在电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电力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在灰色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残差灰色预测模型经对邯郸地区用电量的预测分析.该模型预测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吐哈稀油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因剩余油高度分散、认识难度大、有效挖潜手段少,导致关停井比例高,储量动用程度低,采油速度低,开发效果变差.为此,在精细单砂体刻画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微相识别技术,首先确定出单一河道及砂体搭接关系,并建立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其次,以现代数值模拟技术为手段,借助优势动用潜力丰度精确描述单砂体...  相似文献   
8.
璩晶磊  马晓杰  梁萍 《机床与液压》2022,50(18):172-175
为有效评估轴承退化趋势,提高设备健康管理的智能化,提出一种基于BAS-BP模型的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提取轴承全生命周期振动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构建18维退化特征;为提高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采用天牛须搜索算法对初始权重和阈值进行优化,建立BAS-BP预测模型;通过在公开数据集上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对轴承剩余寿命进行有效预测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示踪剂产出曲线的数值分析,即可求得任意时刻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从而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为油田开发生产提供指导。卫95块油田是一个极复杂的断块油田,经过十几年的注水开发,层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驱动用程度低,油藏中剩余油潜力大,应用井间示踪剂测试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摸清卫95-127井组地下剩余油的大小及分布状况,从而确定挖潜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低渗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井组西部,大小为5  相似文献   
10.
桥口油田河道砂微相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桥口油田沉积微相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对河道砂微相储集层沉积特征包括岩性特征、粒度分布、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和储层非均质性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河道砂微相储集层在油田开发早期是主力油层,在目前油田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仍然是此类层,并提出剩余油分布的类型,以便为油田后期制定调整挖潜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