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21篇
化学工业   7篇
建筑科学   23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4篇
水利工程   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文学大师;张大千是著名的美术家、国画大师。两人虽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耕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美食,都是出了名的美食家。两位大师交情颇深,尤其是在国外生活期间,偶有相见更是亲热无比,必然共享佳肴同饮美酒。所以,他们不仅有情缘,更有食缘,下面讲述的是两位美食家一次因缘际会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次,张大千由巴西路过纽约去欧洲办画展,他特别提了一个新鲜肥大的鲤鱼头来拜访老朋友。林夫人将它做成一道红烧鱼头菜,林语堂的千金相如也做了一道时鲜菜肴——“煸烧青椒”来孝敬这位从四川走出来的大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111-113
林语堂以对人的关爱为核心,以"近情"为原则,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来解决社会、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他还提倡直觉、感性的思维方式,坚决捍卫人文学科的应有权利。其美学观念体现出浓厚的"近情"意识和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3.
《京华烟云》又译《瞬息京华》,是林语堂倾力之作。1938年,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书中折射林语堂一生的儒道观,反映了林语堂推崇道家思想中达观豁然、心胸宽广的哲学理念。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两位中心人物——姚思安、姚木兰的命运轨迹和自身符码解读,透析林语堂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道家观念。  相似文献   
4.
张越月 《能源评论》2013,(3):104-109
对希望逃离都市的人而言,福建拥有他们向往的闲适。漳州人林语堂对这种悠闲最有体会,正如他在《生活的艺术》所写:“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相似文献   
5.
《百年建筑》2006,(9):64-67
朗琴园的设计以“自然与艺术”为主题,并以林语堂“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话语作为设计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是《语丝》周刊所培养出来的杂文家.他在《语丝》的摇篮里摄取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养料,在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笔战中,林语堂成了语丝派“打狗运动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1927年至1936年在上海10年,以编写英文教科书和编辑中文期刊为主;1936年至1966年在美国30年,以英文著述和翻译为主;1966年至1976年在台北10年,以中文写作和编撰辞书为主.林语堂终生都是自由职业者,他手中有中文和英文两支笔,在编辑、翻译、著述三个领域中穿梭行进,滚动发展."向中国人讲西方文化,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硕果累累,堪称大家.以编、译、著为经,以沪、美、台三个时期为纬,分11个门类,总结了林语堂的一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8.
食物影响性格 食物与人的性格形成有着微妙的关系。幽默大师林语堂在他《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曾经提到他对食物与性格关系的见解:素食的人终身以管自己的事为主.而肉食的人则专管别人的事为主。肉食者的特点是喜欢格斗.操纵、欺骗、斗智以及先下手为强.而且都出之以真兴趣和全副本领:而素食者较为善良、沉静。  相似文献   
9.
吴晶 《中国食品》2012,(7):76-77
林语堂幽默地把人类历史的演进比喻为《西游记》。"人类历史的演进和那些半人类的动物到西天参圣的行程,真是多么相似啊——孙悟空好似代表人类的智能,猪八戒代表卑下的天性,沙和尚代表常识,玄奘法师则代表智慧和圣道。在这个由人类到神佛的参拜旅程中,人性脆弱的本能、愤怒、复仇、暴躁、肉欲、不宽恕,尤其是自大和不谦逊的本能不断地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0.
至情至性的红牡丹毫无愧色地追寻灵肉和谐的完美爱情,但是理想的“伊甸因”终究难寻,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只能是幻想。不管林语堂的主观意愿如何,但客观上《红牡丹》文本却透射出另一个信息,林语堂对女性的审视仍然没有摆脱“男性中心视角”,林语堂思想中仍然有男权文化的痕迹。这是“伊甸因”失落的真正原由,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现实沉甸甸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