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嫁娶屋是佛山古镇在商贸大都会背景和市井商业文化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典型民俗文物,是广府民俗文化中一个特殊的亮点。本文在首次考察佛山文物的基础上,尝试从其建筑艺术与产生缘由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厦门为例,阐述巷弄系统振兴对于老城空间平衡发展的意义,从宏观战略角度探讨其与老城交通、产业、社会、遗产保护、绿化、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的民生转向的协调关联议题;由此对既往老城巷弄发展中存在的冷落化、过度商业化、简单形象化、自身孤立化等偏颇提出反思,建议通过相关法规条例、规范文件适时加强这方面的规划指引。  相似文献   
3.
4.
老城区交通特征、问题解析与改善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缓解我国城市老城区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状况,指导老城区近期交通改善规划,通过分析老城区交通基本特征与问题,客观把握老城区交通发展趋势,提出老城区交通发展合理方向与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道路、公交、停车、慢行以及交通管理层面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境提升在各个城市展开,环境中的建筑色彩问题成为治理城市“花脸”的关键问题。借助孟塞尔颜色体系对值年旗衙门建筑色彩进行色相、明度、彩度三个方向的量化分析。对比南锣鼓巷街区整体色彩映像及上位规划、导则,分析街道、街区中色彩乱象成因。立足于建筑所在环境的的历史,建筑与街区色彩关系,探讨在色彩管控上如何用整体的眼光统筹人文内涵、用科学的手段对传统建筑立面形态色彩进行精细化保护。  相似文献   
6.
赵毅  刘晖  沈政 《华中建筑》2006,24(12):94-98
简述了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评析了我国城市更新现状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并通过诸暨市老城区更新实践.总结出功能再植、交通重组、城市设计、经济分析、时序选择等应对问题的更新策略.期望对同类安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熊燕  徐小辉 《华中建筑》2007,25(10):110-112
汉正街老城型社区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更新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是整个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应是提高社区功能,调整社区结构,改善社区环贩境,更新物质设施,促进社区乃至城市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祎绯  于港 《建筑学报》2022,(S2):117-122
以北京老城内城历史地段的典型代表朝阳门内片区为研究对象,以1912年以前26张能较好体现朝阳门内空间意象的古代北京舆图为核心资料,结合古书文献、老照片、口述史、现场遗存踏勘和测绘等其他手段,基于多重历史信息证据做反复比对、分析和验证,采用层积分析法,将其转译至现状的测绘地图.上。在约15km2的研究范围内,共计复原得到认知程度各异的92处建筑与院落意象与65条街巷意象。为继续实现北京老城朝阳门内片区的精细化研究、保护、展示与利用提供了工作基础,也为其他历史城市或历史地段的复原与变迁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9.
全峰梅  丘连峰  徐兵 《规划师》2007,23(12):60-63
北海老城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形成了以商贸为主要特点且融汇中西特色的城市风貌.随着新城的发展,老城的商贸功能逐渐迁移,基础设施也逐渐萎缩,历史文脉日渐断裂.北海老城的保护与复兴应在体现美学意图的同时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在创新中怀旧、在利用中保护、在管理中复兴"为理念,运用空间句法、元素叠加的理论方法,为北海老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促使其转变经济结构、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景观内涵,并激活人们的历史记忆,使老城成为"魅力家园".  相似文献   
10.
邱枫 《规划师》2007,23(11):78-80
随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模式由"坊市制"转向更适合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坊巷制",宁波老城街道网密度经历了从疏到密的转变;而近现代由于交通方式的变革、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和建筑生产方式的转变,宁波老城街道网密度又经历了从密返疏的转变.这一从疏到密、从密返疏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宁波"城与市"相结合的城市特色,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传统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