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1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构造细部雀替,承载着地域的文化与工艺特色。本文叙述了雀替的起源、发展与种类,并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查阅、对比归纳的方法,对雀替的形态演变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归纳了由于社会、营造技艺和地域文化等因素对其功能性演变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湖湘地区为例分析了雀替的装饰形态、取材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从而为雀替在现代建筑的形态取材提供更为明晰的理论性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潮州木雕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它的最初应用,主要是服务于古建筑的装饰。在古建筑的木屋架中,木雕艺人将雕刻精美的木雕构件嵌入其间,可以让建筑显得高贵典雅,同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将主要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潮州木雕在古建筑中的应用。在古建筑中,潮州木雕与其进行了长期的配合、一、潮州木雕在古建筑中是如何应用的?  相似文献   
3.
杨俊文  朱雪梅 《现代装饰》2014,(11):136-138
民居装饰艺术是在人们满足居住要求的基础上最真实记录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居民的生产、生活、经济水平、民俗文化和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粤北新丰县传统民居装饰为研究对象,从其装饰产生的背景、工艺、装饰题材、装饰现状及其保护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促进该地区传统装饰文化的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本文将就某工程实例对此种建筑的结构设计谈几点体会能为同行在设计工作中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古建无疑是传承中华文明最具像的历史物证。古建的各个组成构件就是中华历史长河璀璨文明的见证者。文章从对古建的细小构件——雀替入手,来阐释中国古建构件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统一及其对中国文化极尽臻美的表达。最后,笔者不仅从雀替的结构形制和元素符号的角度来看现代建筑中对雀替的沿用与继承,同时从外部技术支撑和文化解读的角度来分析雀替在现代建筑中该如何实现历史沿用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董娅娜 《山西建筑》2010,36(9):24-25
通过了解山西丁村文化和对丁村木雕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雀替的起源和发展,对丁村雀替的题材和内容以及它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晋南地区风土人情,促进传统建筑民俗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选取徽州古民居木构架的典型榫卯节点,确定模型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模拟节点处没有施加"关键"和"雀替"、节点处只施加"关键"、节点处只施加"雀替"、节点处"关键"与"雀替"同时施加四种情况下榫卯节点处的受力情况,综合对比"关键"和"雀替"对木构架榫卯节点的受力特征,总结了"关键"和"雀替"对木构架节点受力带来的有利影响。研究表明:施加"关键"和"雀替"后,使构件的变形减小,受力得到改善,提高了节点的受力性能,增强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席彬 《中国包装》2009,29(8):24-26
雀替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形、工艺、装饰,色彩的多种变化,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力学构件变成了力学与美学的统一体。雀替雕饰不仅是可欣赏的建筑木雕艺术品,还有着更深厚的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榫卯节点是一种半刚性的连接节点,抗弯能力相对较弱,接近于铰接特征。为了提升榫卯节点的承载力、刚度以及耗能能力,根据榫卯节点的力学特征设计了耗能雀替,通过对不同顶层段距比例、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的耗能雀替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得到其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建立12个含不同尺寸耗能雀替的榫卯节点参数化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耗能曲线。结果表明:耗能雀替在受压与受拉状态均具有良好的耗能特性,具备双向耗能、多点屈服、可参数化设计等优点;增加钢板厚度和宽度可以有效提升耗能器的承载力和刚度,顶层首段段距适当减小可提高耗能雀替的力学性能;采用耗能雀替加固榫卯节点后,耗能雀替钢板的屈服大大提高了榫卯节点的耗能能力,增加内层钢板厚度的耗能雀替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古建筑木结构燕尾榫节点抗震性能及尺寸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燕尾榫节点的抗震性能,考虑竖向荷载、普柏枋、雀替及尺寸效应的影响,对7个按宋《营造法式》制作的燕尾榫节点模型进行了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比分析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转动弯矩、转动刚度和耗能等抗震性能及其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燕尾榫节点破坏主要表现为榫头部分拔出,榫头与卯口间产生明显挤压变形,枋、柱整体完好;未施加竖向荷载的节点出现榫头沿柱纵向滑移现象;带普柏枋节点榫头拔出量较小,在普柏枋与馒头榫连接边缘发生局部剪切变形;带雀替节点在转角较大时,通过暗销连接的枋与雀替逐渐分离。节点弯矩 转角滞回曲线以反“Z”形为主,有明显的“捏缩”效应;竖向荷载越大,滞回曲线越饱满;带普柏枋燕尾榫节点的滞回曲线更平滑,对称性较好;带雀替燕尾榫节点的滞回曲线左右明显不对称。燕尾榫节点的正向转动弯矩随竖向荷载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反向转动弯矩逐渐提高;普柏枋显著提高了节点的正反向转动弯矩,而雀替仅提高节点的正向转动弯矩。带普柏枋节点的转动刚度较大,而耗能能力较弱;雀替在与枋脱离前可以有效提高节点的耗能能力。不同尺寸燕尾榫节点的转动弯矩与转动刚度不满足模型相似关系,拟合的尺寸影响关系可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