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35篇
轻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红红  阎瑾 《规划师》2005,21(1):25-27
又化遗产保护不仅要重视对名建筑的保护,还要重视对般建筑的保护,要将建筑、民居等有形遗产的保护与反映又化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无形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4):76-78
藏山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见证"赵氏孤儿"的故事而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经过野外勘察和室内测试分析发现,藏山祠周边岩体以白云岩和石灰岩为主,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抗风化能力较强,但其周边岩体在早期强烈地质作用和后期各种自然营力的影响下,危岩体十分发育,极易发生崩塌,威胁下方文物和游客的安全,亟需治理。  相似文献   
3.
从罗东舒祠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观的建筑规模等角度,通过对罗东舒祠的再认识、再分析,解读了这座明代徽州古祠堂所蕴含的建筑历史文化,以及这种祠堂文化对古祠堂建筑风格的影响,以便使徽州传统祠堂建筑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祠堂作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自古以来是男性的圣殿,而对于女性来说,祠堂象征着惩罚和枷锁。而位于赣南白鹭村的王太夫人祠,为专门祭祀女性的祠堂,全国罕见,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她建筑”,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她建筑”视角,从存在的社会背景入手,探讨了王太夫人祠的建造渊源、建筑型制特色等,以期对丰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扬名于世的中国名胜广州黄大仙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黄大仙祠复建工程于1997年11月9日动工,一期工程于1999年2月6日顺利完成。复建后的黄大仙祠外观更为宏伟,现已正式对游人开放。 广州黄大仙祠原建于清朝己亥年(公元1899年),是当时广州著名的宗教胜地,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乃至港澳各地有极大影响。1921年该祠南迁香港竹园村,香火更为鼎盛,深受海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风水文化,在潮汕民间的建筑选址及布局营造中应用十分普遍.文中从祖姑祠的创建背景入手,挖掘主人公金端洁的生活阅历和创业精神,逐步解读祖姑祠建筑的文化唯象.在充分体现人、建筑与自然三者依存关系的同时,对祠堂建筑的文化唯象在维系宗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作了客观的评述,进一步肯定了乡土建筑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窦大夫祠景区是太原市西北郊最著名、历史最悠久、地理位置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地区,它的兴建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勘察和对相关史籍文献的研究,提出了重新界定景区规划范围的建议,完成了文物环境的保护复建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相结合的规划与设计方案,以充分发扬和光大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探讨通过景观建设切实解决人文关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叙永地处滇黔要道,为川盐运销贵州的必经之路。清雍正年间,川盐立岸,叙永设永岸,由陕西、山西盐商集资修建的晚清古建筑春秋祠是永岸盐运行业的历史见证,是研究永岸盐运业的活标本,本文试图挖掘出春秋祠与永岸盐业之间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1,(4)
"社祭"是中国上古延续至今的农业祭祀传统,而祭祀地方神灵"萨玛"(sax mags)的坛祠是都柳江流域"侗苗"人群最为重要的"村寨空间"象征。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发现祭祀"萨玛"坛祠的形制在都柳江流域呈现出空间形态上的演变,明清以来逐步与"社祭"传统相融合,折射出都柳江"侗苗"村寨社会两种层次的"历史"演变:一层是人与自然互动而产生的生计方式变迁,即"侗苗"人群在高山与平坝之间迁徙与定居的"村寨"建构过程;另一层是定居的"村寨"居民与明清王朝国家在户籍登记及礼仪制度等社会控制层面上的"互动"隐喻。这两重"历史"表征与都柳江地域社会进入王朝国家疆域的历史进程互为表里,更反映出"中国"历史在明清时期都柳江流域村寨生活中的"演进"形态——在村寨空间和民众信仰上产生的结构性变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靠近皖南的赣北地区,通过总结赣北传统民居的类型特征,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传统民居在夏季进行温湿度与风速的实测.测试数据表明,虽然相较于室外,敞厅内部温度有所降低,但是远达不到最佳热舒适性的需求.根据赣北传统民居负体形形态、历史因素及"过白"现象分析,笔者认为,赣北传统民居属于江西"祠宅合一"民居形式的衍化,敞厅的祭祀性远大于生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