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2篇 |
免费 | 97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47篇 |
化学工业 | 15篇 |
金属工艺 | 7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176篇 |
矿业工程 | 9篇 |
能源动力 | 12篇 |
轻工业 | 17篇 |
水利工程 | 176篇 |
石油天然气 | 704篇 |
无线电 | 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6篇 |
冶金工业 | 9篇 |
原子能技术 | 53篇 |
自动化技术 | 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76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ediment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for aquatic ecosystem and oyster productivities of Apalachicola Bay located in Florida, USA.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in this study, surface wind speed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the turbidity of water column, which results from sediment resuspension and transport in the Apalachicola Bay. In this paper, an application of a 3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to predict the wind-in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Apalachicola Bay is described. The sediment model is coupled with a 3D hydrodynamic module in the 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 (EFDC) model that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estuarine circulation and salinity transport under normal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e hydrodynamic model was calibrated with field observations of water levels and salinity.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solves the transport equation with sources and sinks terms to describe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resuspension. The coupled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wind-induced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s (TSS) resuspension and transport in the bay. For the period June 1–July 30, 2005 two storm events with strong winds gave model results of TSS concentrations that compared well with the field observations. Model simulations reasonably reproduce the sudden increase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storm events. Maxim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bay during the two storm events were 10 times or more than those in the pre-storm conditions. Spatial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model simulations indicate active sediment resuspension and transport near areas of highly productive oyster beds. The model predictions of TSS and salinity can be used as inputs to an oyster dynamic model (Wang, H., Huang, W., Harwell, M., Edmiston, L., Johnson, E., Hsieh, P., Milla, K., Christensen, J., Stewart, J., Liu, X., 2008. Modeling eastern oyster population dynamics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Apalachicola Bay, Florida. Journal of Ecological Modeling 211, 77–89) to support the ecological study of oyster growth and mortality in the aquatic ecosystem of Apalachicola Bay. 相似文献
2.
3.
南堡凹陷优质烃源岩的新发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油气富集程度极高的凹陷之一。该凹陷Es3^4的有效烃源岩厚250m左右,优质烃源岩厚100m左右,其镜质体反射率在0.8%以上,是南堡凹陷最重要的烃源岩。优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达5%以上,发育的富含有机质黏土层和细粒方解石纹层结构是湖水季节性分层作用和藻类勃发导致的结果,无定形体和藻质体是其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点表明,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形成于淡水还原环境,陆源物质输入较少。资源评价表明,Es3^4烃源岩的生油量约为60亿t,主要为优质烃源岩生成,占南堡凹陷总生油量的40%;形成的资源量在7.5亿t左右。图10表2参48 相似文献
4.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逐渐由中浅层转向中深层。深层勘探的关键问题是优质储层,其发育取决于沉积充填和地层流体的相互作用。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时期,该区发育了咸化环境湖相碎屑岩与膏盐层沉积。利用钻井、实验等基础资料,分析储层沉积环境、地层水特征、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探讨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的膏盐层的封闭下,咸化湖泊环境的沙四段碎屑岩,早成岩期经历了碱性成岩环境,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原生孔隙,并有效阻滞压实作用的发生;(2)随着烃源岩中的有机质趋于成熟,中成岩期有机酸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向地层中运移,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以及长石、岩屑普遍被溶蚀,形成次生孔隙,酸碱交替作用是深层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机制;(3)优质储层的发育受到膏盐层分布、烃源岩发育、断裂体系与碎屑沉积体展布的控制,受酸碱流体影响强烈的缓坡扇三角洲和陡坡近岸水下扇中前端砂体,是渤南洼陷沙四段优质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城市河网动态水环境容量变化规律,构建了基于“空-地-水”一体化模型体系的城市河网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以粤港澳大湾区惠州市金山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定量核算了2017年金山湖流域COD和TP动态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流量、COD和TP浓度率定、验证的相对误差均在14.04%以内;2017年,金山湖流域COD和TP水环境容量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受降雨影响显著,逐日容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38.55~3 027.49 kg/d和3.73~58.02 kg/d;枯水期水环境容量较小且与降水量负相关;丰水期的大雨或暴雨时期水环境容量明显提升,中小雨时期COD容量与降水量负相关,TP反之;保障生态基流能明显改善容量不足的问题,全年动态生态流量保障对金山湖流域水质达标率提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烈,储集空间和储层类型复杂多样,地层结构、组合关系也比较复杂,给储层分类评价、储量计算的油层有效厚度划分和油藏有效厚度选值带来了很大困难。该文在分析总结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类型和岩电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核磁测井技术对裂缝、溶洞和孔隙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解释,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建立了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油层有效厚度的评价方法;结合碳酸盐岩潜山油藏本身的特殊性和钻探特点,提出了油藏单元有效厚度的选值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负离子电喷雾(ESI)—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樊页1井页岩油和临近页岩油产层的两种不同岩相的岩心抽提物组成,重点研究其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差异。页岩油和岩心抽提物杂原子化合物以N1类为主。对比高分辨质谱图全貌和指纹细节、3个样品中N1类化合物的等效双键数及碳数分布以及N1类化合物的平均分子量,均揭示页岩油中吡咯类氮化物组成与相邻层位的纹层状页岩抽提物组成类似,而与块状页岩抽提物中该类化合物组成差异较大。电喷雾—高分辨质谱具有超高的分辨率,能有效分析不同类型样品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精细分子组成差异,可为陆相页岩油近源示踪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沉积盆地边缘凹陷具有地层变化快和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的特点,导致利用传统测井和地震属性方法预测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的可靠性低。为此,结合电阻率、声波时差和密度等测井曲线与实测TOC值,采用三元二次最小二乘法进行曲面拟合预测烃源岩TOC值,在渤海湾盆地莱州湾东北洼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具有两个优点:首先,采用原始测试数据直接进行拟合,消除了基线拾取和热变指数取值时产生的人为误差;其次,将密度这种反映岩石组分的综合指标纳入预测控制因素的范畴,更好地控制了有机质对各测井数据的响应。预测结果表明:在沉积早期,TOC值的一个高值带分布于洼陷沉积中心,到后期受构造迁移和抬升作用影响,TOC值高值带向四周扩散、高值降低、直至闭合状高值带消失;TOC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老到新有机质丰度逐渐降低的特点,因此沙三段为主要烃源岩。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识别和预测孟加拉湾浅层气的分布规律,在弄清浅层气的成因、特点、油气成藏条件(浅层气类型、生储盖等)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浅层气地震响应特征,明确浅层气的地震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孟加拉湾浅层气为深水沉积中自生自储的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具有亮点、相位反转和低频等3种典型地震反射特征。在三维工区应用地震亮点技术、远近道振幅比较法、相位属性、频率属性、叠前AVO等技术方法进行了浅层气识别,预测成果与钻井结果吻合较好,为快速高效识别浅层气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压压汞与低温气体吸附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在线检测系统和驱替实验,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的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3种岩相页岩的微孔数量占比最大。与块状泥岩相比,纹层状及层状页岩储层的孔径大于100 nm的中大孔喉更为发育,储集性及渗流能力更优。②赋存在页岩储层大孔喉中的可流动油能有效产出,但由于渗流阻力较大,微小孔喉(小于100 nm)中的油即使在很大压差下也难以产出。③页岩储层中的石油渗流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和非线性渗流的特征,但不同岩相的渗透特征差异较大,其中纹层状页岩拟启动压力梯度最小,渗流能力最强,层状页岩储层具有一定的渗流能力,块状页岩储层渗流能力最差。在相同压力梯度下,块状页岩中的流量仅为纹层状页岩中流量的10%左右,基本无自然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