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88篇
  免费   6136篇
  国内免费   1006篇
电工技术   2442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2969篇
化学工业   8237篇
金属工艺   288篇
机械仪表   651篇
建筑科学   1985篇
矿业工程   23414篇
能源动力   2688篇
轻工业   123篇
水利工程   249篇
石油天然气   833篇
武器工业   87篇
无线电   295篇
一般工业技术   692篇
冶金工业   3379篇
原子能技术   78篇
自动化技术   2117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994篇
  2021年   1543篇
  2020年   1883篇
  2019年   889篇
  2018年   934篇
  2017年   893篇
  2016年   1370篇
  2015年   1660篇
  2014年   3288篇
  2013年   2847篇
  2012年   4770篇
  2011年   4053篇
  2010年   2853篇
  2009年   2766篇
  2008年   2536篇
  2007年   2692篇
  2006年   2257篇
  2005年   1940篇
  2004年   1544篇
  2003年   1505篇
  2002年   1087篇
  2001年   1081篇
  2000年   904篇
  1999年   684篇
  1998年   513篇
  1997年   480篇
  1996年   384篇
  1995年   332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89篇
  1984年   224篇
  1983年   171篇
  1982年   14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破碎围岩分别采用锚杆支护、锚喷支护以及锚喷+锚索耦合三种支护方式下的支护效果,进而为破碎围岩巷道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提供参考。通过借助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支护条件下的破碎围岩巷道位移量、应力分布以及塑性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采用锚喷+锚索耦合支护时,可以较好的控制巷道围岩的位移量、减小应力集中效应、缩小塑性区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2.
3.
黄长国 《煤炭工程》2020,52(4):92-97
针对煤矿井下高瓦斯软煤顺层长钻孔排渣困难、成孔率低、施工困难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了井下深部软煤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顺层长钻孔孔周松软煤体变形特征及应力变化,以揭示顺层长钻孔孔周松软煤体变形产渣规律。研究表明:深部高瓦斯软煤顺层钻孔孔周煤体的应力平衡临界条件破坏后将发生大体积突然垮落;钻孔水平最大变形位移为1.22mm,垂直方向最大变形位移为10.7mm;径向孔周煤体垂向变形呈现逐渐减小趋势,且垂向变形明显大于钻孔水平变形。在水平方向上,钻孔孔周煤体应力分布呈现先增大再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径向距离对水平应力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小;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钻孔孔周煤体应力分布逐渐降低,钻孔孔壁处煤体的应力出现最大值,且垂直方向处应力值最大。  相似文献   
4.
本项目主要研究和实现了工业废白土在BAYAH燃煤自备电厂中的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针对废白土的特性,对燃料输送系统给煤机、皮带机、煤仓、下料溜子和排渣系统进行了改造。通过修改操作规程消除废白土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成功预测竹林山煤矿综放高瓦斯矿井大采高工作面煤层瓦斯涌出量,以主采3号煤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3号煤层以往开采情况,通过布设测点测量其煤层瓦斯含量和了解相邻矿井瓦斯含量,采用分源预测法、回归法及统计法等预测方法得到了3号煤层瓦斯含量的分布规律,并绘制了3号煤层的瓦斯含量等值线图。对矿井不同生产时期的瓦斯含量进行预测,得到了生产前期、中期及后期采区的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和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说明了竹林山煤矿各个时期均属于高瓦斯矿井。  相似文献   
6.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就离不开对矿产资源的使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对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使用对原有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改善此现状,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技术的研究就至关重要。本文就矿山地质恢复治理的意义进行阐述,进一步对其方法进行探究,最终提出有关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汶矿业集团经过探索和实践,研究运用了差异互补式全掩护支护技术、掩护支架自牵引联动装置工艺、矿车运输、滑移运输多用轨道、自动找正装车平台、液控调整装置等新技术、新工艺,做到了液压支架综合流程快速回撤,实现了高效化、连贯化安全回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施强  王春帅  毕炳坤  王琦 《矿产勘查》2020,11(12):2742-2748
豫西熊耳山雷门沟钼矿床位于东秦岭多金属成矿带东段,是已探明的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前人研究程度高、地质成果丰硕,但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研究较少。本次通过地质调查工程、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从水文地质角度,对雷门沟钼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填补了该方面的空白,丰富了研究成果;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预测未来矿坑最大排水量2613 m3/d,经实践检验结果较为可靠;总结的采坑排水量预测方法、含水层特点、矿床充水因素以及防治水措施,以期对该区域水文地质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耀宗 《现代矿业》2020,36(11):182-184
针对煤矿发生事故后传统救援监控系统无法实时对井下人员进行动态定位,导致矿井救援盲目性大、救援效率差、救援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救援效率,通过技术研究,设计了一套以通信基站为核心的智能化救援监控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通过在担水沟煤矿井下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智能化救援监控系统对人员定位精准度达95%,实现人员动态位置三维成像,救援效率提高至80%以上,有效缩短了煤矿事故救援时间,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1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physico-mathematical model and technique for estimation of chemical bond stability depending on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an external point charge. A hypothesis for a possible physico-chemical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additional harmful gases in the rock destruction by blasting was propo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hypothesis is the method of theretical evaluation of bond energy depending on the distance to a point charge, the third Coulomb centre. The quantum-mechanic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electronic terms of molecules makes it possible to solv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of molecules under the action of various physical fields on the system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model was approved for some diatomic molecules.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calculated data did not exceed 14%, which proves accuracy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The model can be used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into the causes of gas-dynamic phenomena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 in studies of the degree of 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d components of coal under physical influences, and in the theoretical design of new compounds and structures in the field of nanomaterial 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