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0篇
  免费   803篇
  国内免费   637篇
电工技术   320篇
综合类   851篇
化学工业   592篇
金属工艺   90篇
机械仪表   143篇
建筑科学   3838篇
矿业工程   1520篇
能源动力   244篇
轻工业   107篇
水利工程   873篇
石油天然气   297篇
武器工业   27篇
无线电   8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00篇
冶金工业   505篇
原子能技术   213篇
自动化技术   31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285篇
  2014年   625篇
  2013年   515篇
  2012年   746篇
  2011年   736篇
  2010年   616篇
  2009年   545篇
  2008年   510篇
  2007年   652篇
  2006年   623篇
  2005年   504篇
  2004年   452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this study, 30 subject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ir temperature (Ta: 24, 27, and 30°C) and CO2 level (8000, 10 000, and 12 000 ppm) in a high-humidity (RH: 85%) underground climate chamber. Subjective assessment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compared with exposure to Ta = 24°C, exposure to 30°C at all CO2 levels caused subjects to feel uncomfortably warm and experience stronger odor intensity, while increased mental effort and greater intensity of acute health symptoms were reported. However,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a on task performance or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were found. This indicated that subjects had to exert more effort to maintain their performance in an uncomfortably warm environment. Increasing CO2 from 8000 to 12 000 ppm at all Ta caused subjects to report higher rates of headache, fatigue, agitation, and feeling depressed, although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ly at 24 and 27°C. The text typing performanc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is exposure, whereas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nd thermal discomfor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se effects suggest higher arousal/stres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of Ta and CO2 concentration on human responses was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2.
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学映 《中国锰业》2006,24(4):42-45
针对复杂型锰矿开采提出了由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技术,与其它采矿方法相比较,这种方法提高了回采率,降低了采矿成本。  相似文献   
3.
在紧邻厂房中控室的基坑开挖中,根据复杂环境条件与施工要求,采用浅孔微差爆破并通过选取合理开沟掏槽位置来控制最小抵抗线方向以及控制一次最大起爆药量等措施,达到了控制飞石、降低爆破地震的效果,保证了爆破质量与爆破安全,提高了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方式 ,若使地上、地面、地下空间协调发展 ,合理科学的规划好地下空间 ,珍惜地下空间资源 ,健全地下空间法律法规 ,统一地下空间管理机构 ,则可高效率的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5.
大坝安全监控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介绍产生式规则及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论述了用成熟的关系数据库 技术来表示和存储产生式规则表示的专家知识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存储和管理问题 。同时,利用关系数据库中实体间的关系,很容易将分散存储的规则元素组合成规则供推理 时使用。在分析了大坝安全监控专家系统知识特点的基础上举例说明了用关系数据库表 示产生式规则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位山引黄灌区泥沙淤积原因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大型引黄灌区 ,渠系泥沙淤积严重 ,泥沙处理困难。通过采用远距离输沙、集中处理沉沙区泥沙、分散沉沙和节水减淤等技术措施 ,减少了渠系的泥沙淤积。对清淤产生的泥沙 ,采取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取得了比较可靠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钻井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分析钻井污水的来源及钻井污水共同的特点。阐述了国内外钻井污水处理的方法,即电絮凝浮选法、混凝-气浮-过滤法、机械过滤法和过滤-吸附-反渗透法和化学混凝-强化固液分离法以及絮凝剂作用机理,即压缩双电层机理、吸附电中和作用、吸附架桥作用和沉淀物网捕作用。提出要进一步开展絮凝机理研究,为今后研制性能更好的钻井污水处理剂新型产品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絮凝剂要在防腐、杀菌等方面起一定作用,使絮凝剂产品多样化和多功能化,以提高絮凝效果;在优选絮凝剂产品的基础上,加强对絮凝处理工艺的研究,规范各种处理措施,将会对提高处理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快速击实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应用快速击实试验研究成果的经验.不论是重型击实还是轻型击实,也不论击实试验所给定的击实功能多大,应用"一点法"或"快速法"击实试验原理,对土料都有一定要求."一点法"击实试验与快速击实试验所用土体的比重在2.67~2.73之间,当被测土样的比重超越此范围时,在绘制击实曲线时可适当偏离ρdmax计算值的点,但这个误差是很小的,通常ρdmax的影响在±0.01 g/cm3以内,而对ωop的影响在±0.5%以内.结合工程实例,对击实试验成果的简化校正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
多级机站通风新模式和矿井通风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中详细论述了我国“九五”期间金属矿山在多级机站通风系统改造中涌现出的先进技术 ,反映了我国矿山通风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 ,探讨了矿井通风技术的发展方向 ,对矿井通风系统的改造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首次应用模型水轮发电机组对三峡地下电站变顶高尾水洞方案进行水力过渡过程试验研究。对水轮机导叶实行分段关闭 ,并求出了二段关闭的最佳拐点 ,试验证实了二段关闭对减小尾水管进口的负压和机组转速上升有明显的作用。通过有关水力参数的测试 ,认为变顶高尾水洞可以满足各项技术要求 ,是一个减少山体开挖、节省投资的新型设计方案。在地下电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