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2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咖啡和蒜头     
陈希贤 《美食》2009,(7):65-65
咖啡是一种饮料,大约是和传教士、鸦片烟先后进入国门的,正因为是进口货,所以比酸梅汤、大麦茶要高贵些。大蒜头是一种烹调用的作料,国人吃大蒜头少说也有几千年了,正因为早已“本土化”了,所以比起麝香草、肉豆蔻要低廉得多。  相似文献   
2.
答疑解惑     
《饮食科学》2009,(12):9-9
问:听说大麦茶可以减肥、美容、排毒,我非常想尝试一下。只是不知道超市里卖的那种茶包是不是有以上功效呢?专家解答:茶包不会有自身宣传那么大的功效。现在很多产品都说一大堆功效,诱使人们购买。我赞成喝大麦茶,无糖无脂、助消化,比喝可乐好,但别指望太多。  相似文献   
3.
李兆龙 《食品科学》1989,10(6):40-41
近几年来在日本专利文献中发表了个少保健茶的制作方法,这类保健茶不少以野生植物为原料,除了作饮料外,也有一定的疗效作用,现简述如下。一、大麦茶取精选的大麦或薏米仁100Kg,置于已加热到110~200℃的炒锅中,急火加热,除去不良香气和生臭味。  相似文献   
4.
张端莉  桂余  刘雄 《食品工业科技》2014,(17):252-257,270
发芽后的大麦中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得到很大提高,故以发芽大麦为原料,研制发芽大麦茶制备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水浸出物和感官评分两个指标综合考虑,设计L9(33)两个指标的正交设计,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发芽大麦茶的最佳加工工艺:发芽时间3d,烘烤时间25min,烘烤温度170℃。此时的发芽大麦茶水浸出物含量为1.667g/100mL。烘烤温度和时间直接制约着大麦茶茶汤营养成分的损失,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营养成分损失量就越大。在最佳烘烤条件(170℃,25min)制作下,蛋白质(0.3%)、氨基酸(0.32%)、还原糖(6.32%)和β-葡聚糖(0.49%)含量较低,但此条件下有一部分可溶性物质增加,如可溶性糖(3.84%)和可溶性膳食纤维(8.90%),分别增长了8.3%和38.2%,且此烘烤温度和时间下其感官综合评价最佳,其麦香味浓、茶汤色泽棕黄透亮、滋味纯正,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5.
冷暖大麦茶     
第一次见到阿玉,是在一家名为"阿里郎"的朝鲜族饭店。那天,几位朋友为我接风洗尘,他们知道我喜欢吃辣,于是就专门找到那家朝鲜族小店。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特别寒冷、平常却又十分温馨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以烤大麦为原料制作大麦茶饮料时影响其品质及稳定性的因素,并对其破碎度、浸提条件、酶解条件等进行了科学的试验,解决了影响大麦茶饮料品质及稳定性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麦茶是我国许多地区夏季消暑解渴的传统饮料,以其价廉物美而被赞誉为“大众茶”。它是将大麦在炒釜中加以细砂、食盐、石膏等作为热介质,高温下加以焙炒成带有浓郁麦香的焦色麦粒,冲茶饮用,具有良好的消暑降温作  相似文献   
8.
《福建轻纺》2014,(8):6-7
正目前随着人们对于饮料口味的追求,导致了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饮料出现,尤其是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出去逛街或者是在家都喜欢喝一杯冰冻的饮料,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口感和清爽而忽略了健康的话,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是影响很大的。那么,喝什么饮料健康?在专家看来,普通的消费者根本无从判断哪些饮料不达标。但在日常饮用中,最好不要长期喝同一种饮料。此外,就算是饮料本身质量没有问题,常喝对人体也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9.
大麦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麦为主要原料,经焙炒、浸提、调配、杀菌等工艺生产了一种具有独特风味和营养保健作用的一种新饮料,为大麦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大麦茶——解腻去辣助消化。大麦茶的香是阳光的香气,是五谷杂粮的香气。大麦茶具有平胃止渴,消渴除热,化谷食之功,有利于食物消化,还能益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