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13篇
金属工艺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41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5种未成熟油茶籽的基本组成及其茶籽油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和生育酚含量.未成熟油茶籽仁含油21.3%48.4%,蛋白质7.1%48.4%,蛋白质7.1%8.7%,灰分2%8.7%,灰分2%3%.未成熟茶籽油的酸值为1.063%.未成熟茶籽油的酸值为1.0621.27 mg/g、皂化值为172.421.27 mg/g、皂化值为172.4192.3 mg/g、过氧化值为0.31192.3 mg/g、过氧化值为0.310.58 mmol/kg、不皂化物含量为0.45%0.58 mmol/kg、不皂化物含量为0.45%0.81%、折光指数(n20)为1.469 60.81%、折光指数(n20)为1.469 61.470 1.未成熟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75.26%1.470 1.未成熟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75.26%79.39%、棕榈酸9.10%79.39%、棕榈酸9.10%10.50%、亚油酸8.47%10.50%、亚油酸8.47%11.23%;sn-2位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82.52%11.23%;sn-2位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82.52%85.24%、亚油酸12.63%85.24%、亚油酸12.63%15.41%;生育酚的含量为31.0815.41%;生育酚的含量为31.0837.78 mg/100 g,主要是α-生育酚.  相似文献   
2.
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为油茶籽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有利于我国油茶资源的合理化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角鲨烯、生育酚、甾醇等微量伴随物在橄榄油和油茶籽油氧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阐明其与油脂氧化的关系,以橄榄油和油茶籽油为原料,在加速和室温氧化条件下考察主要微量伴随物在2种油脂氧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橄榄油中的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损失速率明显高于其他甾醇和角鲨烯,油茶籽油中的甾醇以β-谷甾醇和羽扇豆醇降解速率最大;α-生育酚在油脂氧化开始时就快速减少,当其消耗完全时,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消耗速率大幅度增加;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为油茶籽油的33倍;虽然油茶籽油中甾醇总量高于橄榄油,而在2种油脂中先被消耗的均是β-谷甾醇,其在橄榄油中的含量约为油茶籽油的3.85倍;氧化过程中,橄榄油中α-生育酚含量始终高于油茶籽油。2种油脂中主要微量伴随物的含量均随氧化过程的进行而呈降低趋势,其中β-谷甾醇和α-生育酚最先被消耗;橄榄油较高的氧化稳定性是由于其微量伴随物丰富,主要包括角鲨烯和β-谷甾醇以及特有的羟基酪醇。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自治区)的2 000个油茶籽样品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及其水分、含油化学检测,同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其水分和含油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建模前,采用一阶导数(5点平滑)+SNV的预处理方法消除光谱基线漂移以及样品厚度和颗粒不均匀造成的影响。所建立的油茶籽水分、含油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预测标准偏差为1.21%和1.24%。近红外分析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对促进油茶籽收购和市场流通、保障茶油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邵小宇  江龙发  万承波  章明  章超  刘晔  耿响 《红外》2023,44(9):38-45
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油茶籽粕检测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在简单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分析过程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在油茶籽粕检测中的建模过程,为后续工作者更好地建立油茶籽粕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通过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油茶籽粕检测指标、标准制定以及模型转移技术中的发展,总结出该技术在油茶籽粕检测中的三个研究方向:开拓新项目的模型建立、制定普遍适用的标准、解决台间差并完成模型转移。油茶籽粕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特医食品、保健食品等行业,因此大力开拓和推广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油茶籽粕检测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油脂》2016,(1):11-14
油茶籽粕是油茶籽提油后的副产物,营养成分丰富且价值高,可以作动物饲料,也可以通过提取油茶籽粕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加工生产多种高附加值产品,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开发力度大大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介绍了油茶籽粕的营养成分,并从油茶籽粕在动物饲料、食品、医药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对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油茶籽油为油相、烟酰胺溶液为水相,制备油茶籽油-烟酰胺微乳。利用伪三元相图法和马尔文激光粒度仪研究微乳液的相行为、粒径,测定微乳液的防晒能力和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微乳液的最佳配方为复配表面活性剂司盘80与吐温80质量比为4∶1,聚乙二醇-400为助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1∶1,油茶籽油与混合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6∶4。制备的油茶籽油-烟酰胺微乳中,烟酰胺溶液占微乳液总质量的8.34%。微乳液粒径为80 nm左右。在290~400 nm的紫外吸收峰数量多于油茶籽油,证明其防紫外线能力强于油茶籽油。微乳液对DPPH·、·OH、ABTS~+、O2~-·均有抑制能力,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性能。为后续防晒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脂肪酸和生育酚的组成分析以及所得色谱数据的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面考察了10种植物油的异同点。气相色谱分析10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鉴别得到12种脂肪酸。对脂肪酸组成数据的HCA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和菜籽油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而与其他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而PCA分析结果可以进一步区分油茶籽油与橄榄油和菜籽油。高效液相色谱分析10种植物油的生育酚组成,测得4种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对生育酚组成数据的HCA、PCA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菜籽油的生育酚组成差异显著。因此,基于脂肪酸和生育酚组成分析可以作为油茶籽油掺假判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茶叶籽油、油茶籽油与茶树油的区别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茶叶籽油、油茶籽油和茶树油是不同的物质,它们很容易混淆.介绍了茶树和油茶树的生长特性、植物学分类和分布情况,并对茶叶籽和油荼籽、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和异同之处进行了分析比较,还介绍了茶树油的来源、性质和用途,以便正确区分它们.  相似文献   
10.
不同贮藏条件下油茶籽品质及生理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杨  徐俐  王凯燕  杨辉 《食品科学》2011,32(24):291-295
为了延长油茶籽的加工期限,将含水量为6%、13%的油茶籽分别贮藏在25℃、室温、4℃,相对湿度(RH)50%~65%条件下,观察贮藏期间品质及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所有实验贮藏方法,油茶籽贮藏90d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劣变现象,贮藏品质下降。对不同处理贮藏效果的综合评价,最好的贮藏条件为温度4℃、油茶籽含水量6%,能明显抑制呼吸强度和脂肪酶活性,保持较高蛋白质、脂肪、糖等内含物质的含量,阻止油茶籽品质的劣变;其次为温度4℃、含水量13%,最差的为温度25℃、含水量13%。低温和低水分含量可有效提高油茶籽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